Page 142 - 《社会》2016年第5期
P. 142

国家还是市场: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的市场转型偏好


   不存在,呈现何种市场形态由哪种力量起主导作用决定。基于此,倪志
   伟( 犖犲犲 , 1989 )最先提出“市场转型理论”,指出国家与市场相对立,市
   场转型意味着市场能力将逐渐取代再分配权力成为市场过程中的主要
   获益机制,表现为人力资本回报的上升和国家权力回报的下降。但该
   命题不断受到质疑,反对者强调了国家力量在转型过程中的角色。魏
   昂德( 犠犪犾犱犲狉 , 1995 , 2002 )认为,经济资源由市场配置并不能直接决定
   经济剩余如何分配,中央向地方的“放权让利”会导致“地方政府公司
   化”。地方政府同时是市场的规则制定者和参与者,可以实现权力的巩
   固和扩大,并获得资源。林南( 犔犻狀 , 1995 )的研究也证明,在中国地方经
   济层面上,再分配时的政治权力是能够抵御市场经济的冲击而不发生
   贬值的。另一些理论肯定了中国市场转型中政治制度的主导性和国家
   的规制作用( 犅犻犪狀犪狀犱犔狅 犵 犪狀 , 1996 ; 犘犪狉犻狊犺犪狀犱犕犻犮犺犲犾狊狅狀 , 1996 ; 犣犺狅狌 ,
   2000 ;刘精明, 2006 ),指出中国市场改革条件下的制度安排更多的是按
   照政治逻辑组织起来的,政治力量反而会影响市场的扩张。政治市场
   中的权力、地位和层级等都可以成为个人获得利益的条件,这种政治与
   市场的共变作用不仅可以维系政治资本,甚至还能提升其回报。泽林
   尼和卡斯特罗( 犛狕犲犾犲狀 狔犪狀犱犓狅狊狋犲犾犾狅 , 1996 )则认为市场的演进是历史
   的和多维的,不同程度的市场渗透所营造出的市场形态都会有较大区
   别。可见,无论是对“政治权力贬值论”的反思,还是对“市场发展进化
   论”的支持,争论的核心均在于经济体制中国家与市场间的角力。
       中国的市场转型是以国家为主体的政治经济过程,其主要目标是
   通过市场经济模式改造原有的经济增长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刘精明,
   2006 )。中国的市场转型经历了三个阶段(王绍光, 2008 ):第一阶段是
   市场的出现。改革开放初期,商品交易逐渐增多,商品市场初显雏形。
   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强势,控制着资金的流动与配置。第二阶段是市
   场制度的出现。生产资料的价格和流通开始由“双轨制”转向市场经
   济,但市场力量尚未涉入非经济领域。第三阶段是市场社会的出现。
   政府力量逐渐从生产活动的直接管理部门撤出,传统的计划经济行业
   几乎都实行了公司化,社会生活机制的整合也开始受到市场规则的
   影响。
       中国市场演进同时形塑了劳动力市场。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统
   一安排个体工作的类型和地点,劳动力自由流动受到单位、户籍因素的

                                                          · 1 3 5 ·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