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0 - 《社会》2016年第5期
P. 140

国家还是市场: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的市场转型偏好


   市场转型的主观意 愿。事 实 上,中国 的市 场转型 从一 开始就 充 满了
   意识形态上的争论,并延续至今。因此,澄清有关市场转型的态度对
   于中国这一转型国家 而 言 颇 为重 要,尤其 在人 口大量迁移的 城镇化
   背景下,流动人口对市 场 转 型 支持与 否的 态度 对城镇 化与市 场化 的
   进程来说具有现实意义。
       遗憾的是,以往的经验研究主要通过讨论再分配态度来分析人们
   对国家的态度,并未直接探讨关于市场转型的态度。许多工业国家的
   经验证明,由国家提供的福利逐渐收敛,调节社会财富和提供福利保障
   的职能已经部分地从国家转向市场( 犈狊 狆 犻狀 犵 犃狀犱犲狉狊犲狀 , 2013 )。因此,
   只有弥补对市场态度的认识,才能提供一个理解人们如何选择与行动
   的更完整的图景。为弥补上述不足,本文旨在围绕城镇化回答如下几
   个问题: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在市场转型的态度上是否存在分化?如
   果分化存在,其机制为何?这种分化是否具有“世代效应”?流动人口
   内部是否也存在着分歧?
       本文首先回顾社会态度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并介
   绍市场转型的理论基础和中国实践;其次,针对研究的核心议题提出研
   究设计;最后,在实证结果的基础上总结全文并进行讨论。

       一、社会态度的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

       社会态度 是 指 个 体 对 某 一 社 会 对 象 进 行 评 价 的 倾 向 性 ( 犇狅狅犫 ,
   1947 ),具有价值观表达与反映人们认知、动机和自我防卫的功能(水原
   泰介, 1971 : 76-77 )。市场转型态度属于社会态度的范畴,这种社会态
   度的形成有类似的基本逻辑。学界对社会态度形成的解释路径有二:
   “ 结构论”和“文化论”。阶层视角是典型的“结构论”,认为人们的思想
   意识、态度倾向等都是在阶级归属的基础上形成的( 犠狉犻 犵 犺狋 , 1989 )。然
   而,阶层归属、群体关系、社会公正等宏观现象对于个体来说较为抽象,
   现实生活中的切身利益与感受才是个体形成社会态度倾向的直接依据
   (翁定军, 2010 )。“利己主义理论”认为,人们的立场和观点取决于对自
   我利益的考量,出于经济利益或者风险规避的目的,人们会形成有利于
   自己状况的态度倾向( 犓犪狀 犵 犪狊 , 1997 ; 犛狏犪犾犾犳狅狉狊 , 2004 )。一些移民研究
   表明,与本地居民相比,移民因为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更低,求职更难,
   容易陷入被剥夺状态,因而会更支持国家的福利政策( 犅狅犲狉犻 , 犲狋犪犾. ,

                                                          · 1 3 3 ·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