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3 - 《社会》2016年第4期
P. 113
社会· 2016 · 4
将该理论应用于职业倦怠的研究,认为资源的损失( 狉犲狊狅狌狉犮犲犾狅狊狊 )是心
理压力产生的来源之一,而职业倦怠是工作所需的资源耗尽率大于补
充率时所产生的现象。晚近兴起的工作需求—资源模型( 狅犫犱犲犿犪狀犱狊
犼
狉犲狊狅狌狉犮犲狊犿狅犱犲犾 )也被用以解释职业倦怠,该理论将工作条件区分为工
作资源和工作需求( 犅犪犽犽犲狉犪狀犱犇犲犿犲狉狅狌狋犻 , 2007 ; 犇犲犿犲狉狅狌狋犻 , 犲狋犪犾. ,
2001 ),无疑深受资源保持论的影响。不过此种理论虽然解释力强,但
将各类因素均纳入资源或需求之间的较量,类似于解释人口迁移现象
的推拉理论,有简化之嫌,背后的理性选择假定也忽视了人们认知结构
的复杂性,对环境与个体的互动机制也缺乏关照。生态学框架的代表
人物是卡罗尔和怀特( 犆犪狉狉狅犾犾犪狀犱犠犺犻狋犲 , 1982 ),他们认为职业倦怠是
一种生态学上的功能失常现象。该理论强调的是有机体及其所处环境
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研究职业倦怠不能从单一环境或个人因素入手,
而要从不同层面的环境因素与个人的交互作用的动态视角去把握。生
态理论视角相对综合,不过其涉及因素庞杂,如何落实于经验研究是个
问题。
从各类职业群体倦怠的经验研究来看,在操作层面,大量的研究主
要关 注 的 是 如 下 一 些 具 体 变 量:( 1 )个 人 心 理 特 质,如 抗 逆 力
,
,
( 犛狋狉ü犿 狆 犳犲狉 , 2003 )、心理资本( 犃狏犲 狔犲狋犪犾. , 2009 ; 犘犲狀 犵犲狋犪犾. , 2013 )、
应对方式( 犔犲犻狋犲狉 , 1991 ; 犠犻狀狊狋犪狀犾犲 狔犪狀犱犠犺犻狋狋犻狀 犵 狋狅狀 , 2002 )等;( 2 )组织
,
机制,如组织公平感( 犕狅犾犻狀犲狉 , 犲狋犪犾. , 2005 )、组织承诺( 犘犲狀 犵犲狋犪犾. ,
2013 )等;( 3 )人口与社会因素,如性别( 犕犪狊犾犪犮犺犪狀犱犑犪犮犽狊狅狀 , 1985 )、年
龄( 犕犪狊犾犪犮犺犪狀犱犑犪犮犽狊狅狀 , 1985 )、任期( 犅狉犲狑犲狉犪狀犱犛犺犪 狆 犪狉犱 , 2004 )、家
,
庭—工作 角 色 冲 突 ( 犠犪狀 犵 犲狋犪犾. , 2012 )、社 会 支 持 ( 犕犪狊犾犪犮犺犪狀犱
犑犪犮犽狊狅狀 , 1985 ; 犎犪犾犫犲狊犾犲犫犲狀 , 2006 )等,其中尤以个体或组织层面的心理
学因素最为普遍。这些因素固然都很重要,但均属于一般化的范畴,很
少涉及专业人士的特殊性。
国内的职业倦怠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社会工作者、医护人员等专
业群体。对于法治工作者尤其是法官、检察官职业倦怠的研究寥寥无
几。马慧( 2015 )对包括 196 名法官的调查发现,该群体的职业倦怠状
况比较严重,不过社会支持对职业倦怠的缓解作用中,积极应对方式则
作为中 介 变 量 起 作 用。侯 和 李 永 鑫 ( 2007 , 2008 )以 及 侯 等 人
( 2008 )对 247 名法官的一系列研究,分别考察了工作应激、应对方式、
· 1 0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