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1 - 《社会》2016年第3期
P. 151
社会· 2016 · 3
(二)既有解释之一:资源动员理论
资源动员理论认为对资源的获得与控制是理解社会运动的关键
( 犕犮犆犪狉狋犺 狔犪狀犱犣犪犾犱 , 1977 )。社会运动依赖于持续的参与,只有资源丰
富 的 社 会 运 动 组 织 才 能 够 承 担 集 体 行 动 的 成 本 并 持 续 地 促 进 参 与
( 犘犻犮犽狏犪狀犮犲 , 1995 : 201 )。其中,资源的可用性以及资源动员能力是资
,
源动员模型中的两大重要元素( 犜犻犾犾 狔1978 : 78 )。
资源动员理论被研究者用于解释中国的业主维权。由于专业化
抗议组织的缺位,现有 研 究 更 多强调 积极 分子 可资利 用的非 正 式资
源,特别是业主积极 分 子 与 体 制内 行动者 之间 的社会 网络。石发勇
和蔡永顺( 犛犺犻犪狀犱犆犪犻 , 2006 )的研究发现业主和政府官员之间的人际
关系在业主维权行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社会网络提供重要
信息,比如业主的有效策略和政府的应对策略,使维权行动维持在政
府可容忍的范围内;另一方面,社会网络也会对业主的对手造成一定
的压力。随着维权行 动 的 推 进,业主 开始 认识到 体制 内资源 的 重要
性,而参加居委会和人 大 选 举 则是业 主获 得体 制内资 源的一 个重 要
途径(管兵, 2010 )。
(三)框架化与认知解放:一个被忽略的视角
政治机会结构和资源动员理论强调客观条件对维权行动的重要
性。事实上,维权行动不仅依赖于外部条件,还取决于行动者的主观认
知,特别是对现状的不满和希望通过集体行动来改变现状的意愿。正
如框架 化 理 论 指 出 的 ( 犅犲狀犳狅狉犱犪狀犱犛狀狅狑 , 2000 ; 犅犲狀犳狅狉犱 , 1997 ; 犛狀狅狑
犲狋犪犾. , 1986 ),社会不公正或人们的不满并非完全是客观的,而是需要
行动者通过一系列的阐述过程使潜在的抗争者认识到问题并试图作出
改变。框架化过程赋予事件或现状以特定的意义,激励和引导抗争的
发生。
在西方社会中,框架化的主要目的在于整合差异化的社会运动组
织和动员潜在的参与者和支持者( 犛狀狅狑 , 2004 ; 犛狀狅狑犲狋犪犾. , 1986 )。框
架化的三个 核 心 任 务 是 提 出 诊 断 性、预 设 性 和 激 励 性 框 架 ( 犅犲狀犳狅狉犱
犪狀犱犛狀狅狑 , 2000 )。诊断性框架指出问题所在并对其归因;预设性框架
负责提出修正方案和实施策略;激励性框架构建人们的参与动机,并号
召人们参与集体行动( 犌犪犿狊狅狀 , 1995 )。西方文献隐含地假定社会运动
组织是提供和阐述框架的主要行动者,并将框架化看作策略性过程
· 1 4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