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9 - 《社会》2016年第3期
P. 149

社会· 2016 · 3

   论是宏观政治环境还 是 组织 和资 源 都只 是维 权发 生的 外部条件,维
   权者对所涉议题的认知解放以及他们希望通过集体行动来改变现状
   的意愿,是链接机会、资 源 与 集体 抗争 行动的 中介 变量,因而 也是理
   解维权动员的关键 所 在。正 如框 架化 理论 所指出 的,社会的 不公正
   或人们的不满,并不仅仅是客观存在,而是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意义建

   构过程 来 让 人 们 认 识 到 问 题 所 在 并 试 图 去 改 变 现 状 ( 犅犲狀犳狅狉犱犪狀犱
   犛狀狅狑 , 2000 )。
       在西方社会中,社会 运 动组 织通 过话 语策略 来建 构 社 会 事 实 和
   动员潜在的参与者和 支 持者,因 此西 方文 献倾向 于将 框架化 看 作一
   个策略性 过 程( 犅犲狀犳狅狉犱犪狀犱犛狀狅狑 , 2000 ; 犅犲狀犳狅狉犱 , 1997 ; 犛狀狅狑犲狋犪犾. ,
   1986 )。然而,当抗争行动缺 乏社 会运 动组织 领导 时,将抗争 者对社
   会问题和抗争 诉 求 的 认 知 过 程 概 括 为 认 知 解 放 更 为 合 适 ( 犖犲 狆 狊狋犪犱 ,
   1997 ; 犉狌狋狉犲犾犾 , 2003 )。由于社会组织的发展相对滞后,中国的集体维
   权行动缺乏专门的 组 织,框架 化过 程呈现 自发 性特 征。在维 权行动
   初期,维权者仅模糊地意识到不公正之处,并在事件的发展中或与其
   他维权者的讨论中逐 渐 形成 对问 题 的诊 断和 归因,维权者对 问题的
   诊断和归因随集体维权的发展和行动者之间讨论的深入而改变或延
   伸,并反过来影响集体维权的诉求和目标。可见,综合框架化和认知
   解放理论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中国的维权者对社会问题与维权行动的
   认知。
       至于自发性认知解放到底是如何发生的,目前学界还缺乏系统的
   研究(例外包括 犕犮犃犱犪犿 , 1999 , 犖犪 狆 狊狋犪犱 , 1997 ; 犉狌狋狉犲犾犾 , 2003 )。笔者认
   为,认知解放是一个缓慢的互动过程,难以通过考察特定事件来刻画。
   为了更有效地展示维权者对特定议题的认知解放过程,研究焦点应该
   从以事件为中心的案例分析转向以议题为核心的整体性分析,这样能
   更为系统地考察不同维权事件之间的联系互动以及维权者之间交流讨
   论如何形塑和改变他们对维权议题的认知。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如下
   因素在促成认知解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维权所遭遇的阻力
   促使维权者寻找替代性解决方式,并在此过程中将关注的议题与其他
   议题相连结;第二,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为相似的抗争事件的串联提供了
   平台,促进维权者之间的联系和讨论,进而形成深刻的、制度性的诊断
   和归因。

    · 1 4 2 ·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