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0 - 《社会》2016年第2期
P. 80
劳工宿舍的另一种可能:作为现代文明教化空间的民国模范劳工宿舍
和民主选举中去学会现代人的文明生活习惯和组织规则;而民生公司
宿舍更接近一种文化空间,其特点是重视职工文化教育和强调团体生
活,通过积极设置各种集体活动来提升劳工素质和培育群的情感,既预
防了风纪问题,又实现了劳工教育的目标。
五、总结与讨论
人的转变的问题是现代化转型中的核心问题,费孝通从魁阁时期
到晚年都在关心新工业兴起之后,从农民到工人如何转变的问题(闻
翔, 2013 )。现代工厂制度为培养工人的现代性提供了契机,英格尔斯
( 1985 : 127 )曾经指出,现代工厂给人带来计划性和效能感,工厂在培养
人的现代性方面是一所学校。同样,本文发现,尤其是在向现代工业文
明转型的国家中,企业的劳工宿舍作为进城农民在城市中的栖身之所,
也可以成为培育人的现代性的一个机制。本文通过梳理民国时期劳工
宿舍的制度环境和建设实践发现,在积极的制度环境下,一些模范企业
的劳工宿舍中可以生成高于安置劳动力的新境界。利用工人集体生活
的机会,宿舍可以发挥更丰富的社会功能———它可以作为人的现代文
明教化的试验场,成为培养现代公民的自治空间和孕育群体团结的文
化空间。
积极的制度环境是劳工宿舍得以正常发展,并进而发挥文明教化
功能的前提。综合前文的讨论,民国政府延续了孙中山建设劳工住宅
的理想方案,将劳工宿舍视为“文明一因子”,作为推进民众自治和改良
社会风气的一种手段加以鼓励,尤其到了民国后期,倡导敦促之意日益
明显。《劳工新村设施大纲》中的村户规约反映了当时的民国政府对劳
工住宅改良所持的理念———因为生活居住条件与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
的良善风气息息相关,劳工住宅改良的目标就是要将现代人的文明教
化和社会的互助团结寓于生活空间的改造之中,而现代国家的劳工住
宅应该是一个培育劳工讲卫生、重秩序、善于互助合作与民主自治的所
在。在国民政府的倡导之下,民国时期劳工宿舍的设立绝非偏远地区
的个案,各地的劳工宿舍均相当普遍。部分城市有政府主持和企业参
与的劳工新村,更多的劳工宿舍则由企业在政府的倡导下兴建而成。
孤掌难鸣,政府的倡导要转化为劳工宿舍中文明教化的实践,还需
要企业家对现代化过程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的深刻认识。本文所展示的
· 7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