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4 - 《社会》2016年第2期
P. 244

悖论的可见性:《 9 个 g a y 》与《一屋赞客》对同性恋的再现


   的,公开身份发生在不同层面,经过很多阶段。比如对私人圈子出柜、
   对同志圈出柜、对家庭出柜、对社会大众出柜等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而
   且并不一定要采取高喊“我是同志!”或参加同志游行等直接的、对抗的
   方式,也可以通过如对异性恋婚姻的抵制来“公开身份”(魏伟, 2012 : 55
   -59 )。在这个意义上,将出柜问题局限在私领域窄化了公开身份的内
   涵,似乎私领域的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都迎刃而解。这种在私领域
   内寻求和谐而拒绝探讨同性恋与公共领域关系的做法很符合周华山
   ( 犆犺狅狌 , 2000 )的观点,他主张以“回家”取代“公开”作为中国同性恋者
   处理相关问题与自我赋权的办法。然而,如上文所述,首先,这是一种
   将“家”浪漫化的做法,“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回家”在中国并不总是切
   实可行的策略。而且,这种通过沉默来维持和平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种
   恐同的表现———非异性恋的情欲与身份是不可见的、不可说的、不可理
   解的,让它留在阴暗的角落里更有利于秩序的维持(刘人鹏、丁乃非,
   2007 )。在当代中国,国家已经渐渐退出对公民私人生活的直接管控,
   但这种管控的角色似乎转移到了我们身边的家人和朋友身上。我们必
   须看到,私领域内的这种沉默与宽容正通过家庭的爱与和谐等话语使
   “被宽容”者蒙羞的做法具有一种去政治化的效果,其最终目的是维护
   异性恋 秩 序 和 家 庭 的 表 面 和 谐 (金 晔 路, 2014 : 89 )。 其 次,如 魏 伟
   ( 2012 )所说,这种把同性恋问题私人化的倾向实际上让同性恋者自我
   承认低人一等,从而客观上配合了主流社会的恐同主义观念,其结果是
   让同性恋者的身影从社会生活中消失,在公共话语中保持沉默。“个人
   隐私,尤其是强制性的个人隐私,是禁锢同性恋者的橱柜……需要的不
   是同性恋者的私人性,而是同性恋者的公共性———去突破在同性恋问
   题上的沉默,去挑战围绕同性恋话题的禁忌,去直面公众对于同性恋者
   的无端恐惧”(转引自魏伟, 2012 : 18-19 )。
       这种可见性的悖论之处还在于谁能获得可见性的资格。同性恋正
   统主义逻辑反映了同性恋者对于走向公开、争取平等的公民权的渴望,
   这种渴望在当前的同志运动中表现为一种去性化的、去政治化的策略,
   以及强调同性恋个体作为有贡献、有价值的社会成员以争取可见性与
                                               ,
                                                          ,
   可接受性的同化主义( 犪狊狊犻犿犻犾犪狋犻狅狀犻狊狋 )政治( 犠狅狀 犵2004 ; 犓狅狀 犵2011 )。
   与这种对私领域的、去政治化的同性恋生活的聚焦相对应的是这样一
   种同性恋形象:他们轻松愉快、阳光健康,他们往往年轻英俊,是来自城

                                                          · 2 3 7 ·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