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0 - 《社会》2016年第2期
P. 160

由心至身:阶层影响身体的社会心理机制


   交流过程中的相互肯定带给个体的事物判断正确感也对减少抑郁有积
   极作用( 犎犪狋犮犺犲狉犪狀犱犛狋狌犫犫犲狉狊犳犻犲犾犱 , 2013 )。在临床干预中,通过这种心
   理方面的调节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一旦患者恢复日常现实生活,肯定
   和认可的缺失依然可能会再次导致心理失常。心理因素并非根本,作
   用的根源依然在于“系铃者”———社会。情感上受伤害的从属群体成
   员,其社会网络容易发生内卷化和闭合(王春光, 2006 ),这进一步导致
   其丧失社会资源,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二、研究问题和假设

       社会阶层分化不仅在于社会经济条件和阶层意识等方面(庞树奇、
   仇立 平, 1989 ;张 宛 丽, 2000 ;刘 精 明、李 路 路, 2005 ;翁 定 军, 2010 ;
   陆学艺, 2002 , 2003 , 2006 , 2010 ),还涉及更深层和潜在的方面,即其对
   身体和心理的印刻和影响。在此意义上,阶层并不是外在于个体身体
   的划分,而是侵入身 心( 犅犲犾狕犲狀 , 1999 ; 犅犪狉狊犪犾狅狌 , 犲狋犪犾. , 2005 ;郭 慧玲,
   2011 ),将身心伤害不均衡地分配到不同等级群体中。这种分配不是随
   机分配,而是与财富、地位和资源的分配方式相对应,疼痛和疾病更多
   地分配到低社会等级的群体中。
       虽然将既有资源联系在一起可以看到一种可能的健康风险阶层下
   移现象的形成机制,但这种机制尚没有完全被证实。当前中国健康风
   险阶层下移现象是否显著?身体疾患的微观形成机制是怎样的?身体
   疼痛是否在某种程度上是心理伤害的躯体化?对此过程是否有可能的
   破解或缓解机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四个核心假设:
       “ 身心一体化假设”(假设 1 ):心理健康程度较低的居民也倾向于
   身体健康程度较低,感到抑郁、情绪波动和低幸福感者更倾向于自评身
   体健康状况差;
       “ 阶层具身化假设”(假设 2 ):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较高的居民
   身体的健康程度要高于那些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较低的居民;
       “心理机制假设”(假设 3 ):遭到更多不公正对待和具有较高程度
   的习得性无助感的居民身体健康程度较低,引入此类变量降低或代替
   阶层对身体健康程度的解释力;
       “ 社会交往假设”(假设 4 ):在同等条件下,更多与朋友聚会和参加
   社交活动的居民身体健康程度较高,引入此类变量降低或代替阶层对

                                                          · 1 5 3 ·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