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7 - 《社会》2016年第2期
P. 157
社会· 2016 · 2
在世界范围内,躯体化现象在较为传统的文化取向中普遍存在,包
括西方社会中的贫穷乡村和教育水平低下的群体。在中国,虽然躯体
化现象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正在减少,但在民众中依然普遍存在。由于
受到文化形塑的心理过程的影响,中国人倾向于压制自己的苦痛情感
而使之以身体问题的形式出现,头痛、头晕、失眠和残障是其中常见的
形式(凯博文, 2008 )。
(二)阶层具身化
群体之间的分类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类别区分的层面,而是被人
为地附加了等级和层次的意涵。这种区分不仅包括最简群体背景下的
群内偏好和对他群的贬斥( 犜犪 犼 犳犲犾犪狀犱犜狌狉狀犲狉 , 1986 ),还包括由资源分
配不平等导致的支配群体和从属群体之分(斯达纽斯、普拉图, 2011 )。
当然,支配群体和从属群体只是相对的概念,只是在社会等级序列中突
出特定对立群体。群体之间的等级差异也没有仅仅体现在财富、地位
和声望之上,它还进入个体的身体,影响个体的心理和生理状况。我们
将后者过程称为社会阶层的具身化。
心理疾病与社会结构息息相关,除遗传因素外,后天的社会地位对
个体的健康状况的影响也很大。群间地位差异导致个体健康程度的不
同,影响因素包括社会、文化和心理等方面。社会因素主要体现在显性
的社会资源不平等分配方面。占有更多社会资源者,可以享受高质量
食物、有条件和有时间休闲放松、使用健身器材和享用更高质量的医疗
保健条件,这些都能降低健康风险。就文化因素来讲,有闲阶层一般具
有更健康的行为方式,更注重健康生活的理念( 犕犪 犼 狅狉 , 犲狋犪犾. , 2013 )。
而在心理因素方面,阶层对健康的影响最为微妙,它不仅包括由社会资
源和社会互动带来的心理压力和抑郁,还包括由此进一步导致的生理
病痛和自我伤害。而心理层面的影响过程将成为我们分析的重点。
社会不平等和由此带来的歧视影响社会底层群体的心理健康状
况,抑郁是其中较为常见的后果之一。抑郁的发生具有精神生物基础,
特定遗传成分使个体在受到环境影响时更容易患精神疾病( 犖犲犿犲狉狅犳犳
犪狀犱犞犪犾犲 , 2005 )。神经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因素都影响抑郁和压力
恢复( 犛狅狌狋犺狑犻犮犽 , 犲狋犪犾. , 2005 )。与抑郁和压力恢复有关的社会心理因
素包括乐观主义、认知灵活性、认知解释风格、社会支持和压力免疫等
( 犛狅狌狋犺狑犻犮犽 , 犲狋犪犾. , 2005 )。
· 1 5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