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5 - 《社会》2016年第2期
P. 155
社会· 2016 · 2
财富、资源和地位的分配差异,还暗含着歧视、疼痛和疾患的不平等分
配。如果说前者是显性的,后者则是隐性的过程。
社会学中关 于 健 康 问 题 的 研 究可 以追溯 到涂 尔干 的 《自 杀 论》。
涂尔干( 1996 )用社会团结和群体意识来解释群体中的自杀比例,他看
到这两种因素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及由此带来的自我伤害,但因为其社
会功能论取向,并未解释自杀率的阶层差异,更未看到社会底层的相对
脆弱性,所以并没有对自杀做出充分解释。一系列研究发现,社会不平
等可能对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使社会民众中患慢性疾病的概率增
大( 犚狅犱 犵 犲狉狊 , 1979 ; 犛 狆 犲狀犮犲狉 , 2004 ; 犞犪狀犇狅狅狉狊犾犪犲狉犪狀犱犓狅狅犾犿犪狀 , 2004 ;
犠犻犾犽犻狀狊狅狀犪狀犱犘犻犮犽犲狋狋 , 2006 )。在现有的关于健康不平等的系列研究
基础上(王甫勤, 2011 , 2012 ;周彬、齐亚强, 2012 ;胡荣、陈斯诗, 2012 ;
胡安宁, 2014 ),尚需回答的问题是:健康风险的不平等分配是通过何种
微观机制实现的?社会是通过何种机制和过程对身体造成实质影响
的?通过引入社会心理学视角,可以对现有研究中解释链条上的缺口
有所修补,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改善民众的身体健康状况是最大的民生福祉。近年来,中国慢性
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急剧上升(吴云涛、吴寿岭, 2014 )。对于具有很强
社会诱因的慢性疾病,一方面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改善医疗服务质量
很重要,另一方面,在既有社会条件下,通过多方面调节和干预亦可改
善国民健康水平。在此意义上研究社会作用于身体健康的机制和过程
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采用 2010 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 犆犌犛犛2010 )数据,运用线
性回归模型分析中国居民身体健康的阶层分布特征及其形成的社会心
理机制,以期提高中国民众身体健康水平和社会的整体福祉。
一、阶层具身化及其心理机制
健康风险的不平等分配是阶层不平等在身体上的体现,之所以强
调这种具身性,是因为健康不平等正是通过个体的身心过程实现的。
以往研究虽缺乏对此问题的系统研究,但从各种角度涉及此问题的成
果并不少见。我们沿四条线索对此类研究进行评论,即身心一体化、阶
层具身化、阶层影响健康的心理机制和健康与社会交往的关系。
· 1 4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