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5 - 《社会》2016年第2期
P. 165

社会· 2016 · 2

      诚然,单从模型来看,并不能看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孰先孰后、
   孰因孰果,但可以确定的是,心理状态并非完全决定于身体健康状况,
   那么二者的高度关联性就意味着由其他因素引起的心理问题可能会影
   响身体健康状况。为了探讨影响身体健康水平的心理过程,我们将进
   一步考察阶层对个体身体健康作用的心理机制。
       (二)阶层具身化假设

       为了考察阶层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我们拟合了包含
   8 个模型的嵌套模型(见表 4 )。模型 1 是基准模型,自变量仅包含控制
   变量(性别、年龄、婚姻状况、体育锻炼习惯和所属区域)。模型 2 加入
   阶层的客观测量(年收入和受教育年限),模型解释力有所提高。模型
   2 表明,年收入和受教育年限对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非常显著,都呈现
   总体的促进效果。收入越高,身体健康状况就越好;受教育年限每增加
   1 年,身体健康指数就增加 0.643 个单位。
       模型 3 表明,社会结构变量在很大程度上通过个体心理起作用。加入
   自评阶层变量后,年收入的作用显著程度降低,影响系数变小,受教育年限
   的影响系数也相应变小。自评社会等级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
   呈倒 犝 型效果,自评社会等级为中层的居民比自评为下层的居民身体健康
   水平高 4.278 个单位;自评社会等级为上层的居民比自评为下层的居民身
   体健康水平高 3.651 个单位。自评家庭经济水平对身体健康状况有逐级
   促进的作用。家庭经济状况在所在地档次处于平均水平者的身体健康指
   数比低于平均水平者高 7.251 个单位;自评家庭经济状况高于所在地平均
   水平者的身体健康指数比低于平均水平者高 9.451 个单位。
       就此而言,“阶层具身化假设”(假设 2 )仅得到部分支持。从教育、
   收入和自评家庭经济等级来看,总体上身体健康风险随着阶层降低而
   增加。但就自评个体社会等级来看,阶层对健康的影响并非单向线性,
   而是中间阶层居民的身体健康水平较高,社会底层和社会上层居民的
   身体健康水平差异不大。
       (三)心理机制假设
       模型 4 和模型 5 分别考察群际伤害和习得性无助在阶层影响身体
   健康中的中介作用。我们预设,认为目前的收入相对于其教育背景、工
   作能力、资历等而言有失公平的被访者具有更多的相对剥夺感,受到过
   政府有关部门或工作人员的不公正对待者也更倾向于成为阶层

    · 1 5 8 ·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