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6 - 《社会》2015年第6期
P. 166
中国职业性别隔离的趋势: 1982-2010
(三)男女平等观念的深入和妇女地位的提高
自 1919 年五四运动以来,知识分子开始批判父权制对中国女性的
压迫,探讨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和实现平等的途径。 1949 年以后,政府
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男女平等,特别是保护妇女权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国家将“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妇女能顶半天”作为主流意识形态
推广,“三八女子带电作业班”“女飞行员”“铁姑娘队”等在各地纷纷出
现(谭深, 1997 )。这些不仅改变了社会对女性能力的评价,也在一定程
度上打破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分工,拓宽了女性参与社会生
产的广度,她们尝试了许多过去没有从事过,甚至是传统上以男性为主
的生产活动(金一虹, 2006 )。在改革开放之后,男女平等的观念更加深
入人心。 2010 年的第三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女性具有较强
的自信心和独立意识, 86.6% 的人“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 88.9% 的人
“在生活中主要靠自己,很少依赖他人”;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受到挑
战, 88.6% 的受访者同意“男人也应该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其中女性为
91.2% ,男性为 82.0% (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课题组, 2011 )。
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伴随着中国快速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社会文化和观念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演化;二是西方妇女运动的影
响和女权主义的引入强烈冲击了中国的父权制和传统的性别观念;三
是计划生育政策使中国绝大多数家庭子女都是独生的,男孩和女孩在
父母的照看或教育投资等方面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因此更容易接
受和养成性别平等观念( 犛犺狌 , 2004 ; 犛犺狌犪狀犱犣犺狌 , 2012 ;叶华、吴晓刚,
2011 )。制度和文化的变化是社会学领域用来解释性别不平等变化趋
势的主要观点。社会化理论认为,社会通过各种手段教化个体有关性
别规范和相关的象征意义,而个体通过这一过程,学习和使用性别规范
及其象征。也就是说,我们所处的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性别角色有不
同的认知和定位,而这些观念、规范或制度通过长期的社会化得以强化
和维持。社会化促使男女产生不同的兴趣和观念,建构起不同的职业
期望,偏好某一性别类型职业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只教化个体与其性别
相对应的 职 业 所 需 的 技 术,只 提 供 关 于 某 一 性 别 类 型 职 业 的 信 息
( 犚犲狊犽犻狀 , 1993 )。于是,男性和女性带着这些偏好进入劳动力市场,选
择了不同的职业,性别隔离由此产生。与社会学理论一样,女权主义也
强调制度和文化的因素,不过它们将职业的性别隔离归结于父权制的
· 1 5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