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3 - 《社会》2015年第6期
P. 163
社会· 2015 · 6
得到的隔离指数才越接近真实的情况( 犅犻犲犾犫 狔犪狀犱犅犪狉狅狀 , 1984 ; 犑犪犮狅犫狊 ,
1989 )。目前,大多数关于中国职业性别隔离趋势的研究并不能很好地
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例如,蔡禾和吴小平( 2002 )是通过 1985 年的
49 种职业、 1990 年的 51 种职业和 2000 年的 44 种职业的数据来分别
计算当年的隔离指数;李春玲( 2009 )采用 1982 — 2005 年合并、统一后
的 73 种职业,得出的却是完全相反的结论。值得一提的是,吴愈晓、
吴晓刚( 2008 )的研究克服了这一不足,计算得到了 1982 — 2000 年中国
城镇劳动力市场的职业性别隔离指数,发现非农职业的性别隔离水平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呈上升趋势,而在 90 年代不断下降。除了方法上的
不足,已有的研究还没有区分职业性别隔离两类性质的影响因素:一是
来自职业性别准入或两性职业选择的真实变化;二是结构效应,即职业
规模和构成的变化。换句话说,职业性别隔离水平的变化主要有两个
来源:一是职业内部的性别构成,二是不同职业类型的规模( 犅犾犪狌犪狀犱
犎犲狀犱狉犻犮犽狊 , 1979 )。职业性别隔离的历时性比较必须要基于对社会和
历史趋势的准确把握,尤其是劳动力结构的长时期变化。最后,中国正
处在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尽管女性的社会地位提升已取得重大进步,但
经济领域的性别不平等仍然存在,特别是在近十几年来还出现女大学
生就业难和城镇女性劳动参与率大幅下降等新的问题,但目前尚未有
研究关注到将近几年职业性别隔离的变化。因此,我们有必要关注劳
动力市场中性别不平等的最新状态及其持续性变化。
基于此,本文将首先回顾关于职业性别隔离变化的主要解释,并提
出在中国情境下的分析思路和研究假设。然后使用 1982 年、 1990 年、
2000 年与 2010 年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采用有效的测量和计算,克服
已有研究的不足,验证从中国经济改革开始至今的职业性别隔离水平
及其变化趋势,为检验一些竞争性的理论解释提供更加全面、可靠和准
确的经验支持。
二、职业性别隔离的理论争论和研究假设
近几十年职业性别隔离的变化是发生在中国深刻的社会转型中一
个复杂的过程,同时受到经济、文化和社会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本文
将回顾和讨论职业性别隔离变化的四种主要机制:从再分配机制到市
场机制的过渡、教育获得性别差异的缩小、男女平等观念的深入和妇女
· 1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