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4 - 《社会》2015年第6期
P. 164

中国职业性别隔离的趋势: 1982-2010

   地位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迁。
       (一)从再分配机制到市场机制的过渡
       在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是国家主导的再分配机制,劳动力的招收
   和工资分配都由国家统一安排,“统包统配”“铁饭碗”“大锅饭”是对这
   一时期用工制度的描述。在这一背景下,再加上政府鼓励和保障妇女
   就业的制度和政策,就形成了女性不断扩大其就业领域,并与男性劳动
   相融汇混合的特点(金一虹, 2006 )。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后,为女性进入
   劳动力市场提供保护机制的国家逐步退出,企业自主权增大,劳动力市
   场配置的时代开始到来,这必然影响女性在劳动就业领域的地位。具
   体来说,在效率优先的市场机制下,企业可能出于对女性有更多的家庭
   责任的考量而偏好男性,女性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企业通常
                                          ,
   不会雇佣怀孕或有年幼子女的女性( 犣犺犪狀 犵犲狋犪犾. , 2008 )。最明显的
   一个例子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的国有企业改革中,女性面临
   着更大的下岗风险,下岗工人中女性的比例超过 70% (王汉生、陈智霞,
   1998 )。与此同时,女性为了平衡家庭和工作,也可能主动选择那些对
   人力资本要求较低和市场回报也相应较低的职业。一些有孩子的女性
   会自愿退出劳动力市场( 犘犪狉犻狊犺犪狀犱犅狌狊狊犲 , 2000 )。这些正是经济学领
   域理性选择和统计歧视理论关于职业性别隔离形成的主要观点。一方
   面,理性选择理论认为,与男性相比,女性通常会更看重家庭责任。作
   为理性的个体,她们会倾向某些特定的职业———这些职业对从业者的
   人力资本要求较低,初始工资高,既易于离开,又比较容易再次进入,对
                         狆
   女性中断就业的“惩罚”( 犲狀犪犾狋 狔        )最小。也就是说,女性“理性”地选择
   了某些职业,以达到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的目的,从而形成职业的性别
   隔离( 犘狅犾犪犮犺犲犽 , 1981 ; 犣犲犾犾狀犲狉 , 1975 )。另一方面,雇主在招募雇员时,
   会有意或无意地根据其以往的经验,使用包括性别在内的有关特征来
   判别应聘者的生产力,从而将女性安排在某些特定的职业,如一些事务
   性的工作( 犘犺犲犾 狆 狊 , 1972 )。一般而言,男性和女性的表现和优势在不同
   的领域被认为是不同的。比如,在语言能力、手指灵敏度、人际交往技
   巧,以及在单调、重复的工作环境下的耐力等方面,女性的表现更为优
   秀,男性在 计 算 能 力、空 间 感 觉、上 肢 力 量 等 方 面 的 表 现 比 较 优 秀
   ( 犅犻犲犾犫 狔2001 )。在此,雇主遵循的是统计学(大多数)原则,即一种理
          ,
   性的“统计性歧视”。

                                                          · 1 5 7 ·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