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社会》2019年第1期
P. 11

社会· 2015 · 1

       “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马克思( 1979 : 38 )为新的
   科学概括的一种基本方法,其目的是要将其观念的基础植根于具体而
   完整的经验世界之中,并升华为新的经验和新的生命,从而实现从抽象
   上升到具体的“二次航程”。他对贫困哲学的批判,在于那些深深陷入
   观念世界的思想家们无意也无力去感受人们当下的实存,就像 犇.犎. 劳
   伦斯( 2006 )笔下的查泰莱先生一样,在对待他的雇佣工人的残酷外表
   下是一具无能的身体。马克思( 1972 , 2002 )从商品中发现了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整体结构和运行机制以及人在物化生产中的价值(一般价
   值或抽象劳动)及其宗教形态(即商品或货币拜物教),正是一个从具体
   经验现象出发来获得总体解释的范例。日常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东
   西,却成为蕴藏着整个世界的最大秘密。《资本论》中的商品,正是物
   化劳动中人的本质,而商品生产中凝结的关系,也是现实中的人的社
   会关系以及西方传统议题中的基督教和国家的关系走入市民社会的
   写照。
       马克思的学说,是经典社会学研究的代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的科学方法力求向经验具体的提升,恰恰说明任何现实的经验,都不因
   其仅是现实的而成为整全的经验体。现实的经验是一种历史的构成,
   也是历史向未来伸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库诺, 2006 )。不过,这里所说的
   历史,不光表现为一种线性时间上的历史发生次序,更具有多重的历史
   维度,历史是以不同的方式构成现实的社会经验的。
       首先,《资本论》开篇就说,“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过
   程”(马克思, 1972 : 12 )。何谓自然史?意味着任何历史都有其特定的条
   件,也有其普遍的目的。马克思所说的自然史,呈现为一种黑格尔式的
   内在的辩证运动过程,即围绕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前后逻辑所形成的
   历史三段论( 犆狅犺犲狀 , 1978 : 7-29 ),它经由人类自身的再生产( 狉犲 狆 狉狅犱狌犮狋犻狅狀
   狅犳犺狌犿犪狀狊 狆 犲犮犻犲狊 )到物化生产,最终演变为人的“自由”生产( 狉狅犱狌犮狋犻狅狀狅犳
                                                       狆
  犳狉犲犲犱狅犿狅犳犿犪狀 ),具有一种普遍的历史目的(马克思, 2000 : 90 ;马克思,
   1972 : 12 )。这样的历史观,背后有一个基本的哲学视野,一个基本的历史
   法则,即将人的类存在(亲属关系的逻辑)、异化劳动(资本及市民社会的
   逻辑)以及人的解放(自由联合的逻辑)看成一种“正—反—合”的辩证性
   历史演化。而这种内涵着总体史观的努力,我们在中国清末以来的“通
   史”书写中也看得很清楚,即力求将中国文明之一体格局及其外部融合

    · 4 ·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