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1 - 《社会》2014年第6期
P. 41

社会· 2014 · 6

   特征。结合纵向行政发包和横向晋升竞争两个维度除了便于我们理解
   上面分析过的现象外,还可能产生一系列有意思的拓展。限于篇幅,笔
   者只想重点阐述以下几个方面。
       行政发包和晋升竞争在多层级同时进行意味着纵向层级间会产生
   一些有趣的博弈互动。周黎安等( 2012 )研究了经济增长指标从中央、省、
   市至县的“层层加码”现象,而这与层层发包和多层级“政治锦标赛”的互
   动密切相关。关于多层级政府间的“合谋”与“变通”现象也被社会学研
   究和关注(周雪光, 2009 ),这也可以放在多层级互动的视角下进行解析。
       当把横向晋升竞争嵌入行政发包,发包人既要通过“政治锦标赛”
   竞争来激励下级承包方积极做事,出色完成发包任务,又要从多个承包
   人中识别和选拔人才,使之成为上一级的发包人。这意味着委托人在
   地方官员的晋升竞争和流动中需要完成政治激励和政治选拔双重目
   标。政治选拔( 狅犾犻狋犻犮犪犾狊犲犾犲犮狋犻狅狀 )近年来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成为
                狆
                      ,
   一个热点议题( 犅犲狊犾犲 狔2005 ),而在中国的具体体制背景下,官员流动
   的政治选拔功能最近才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张牧扬、姚洋, 2012 )。
       沿着横向竞争和纵向发包的互补性这个思路深入下去,我们可以
   开拓一些新的研究课题。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
   官员“政治锦标赛”体制得益于计划经济时期中国 犕 型经济结构的形
   成,使得地区间的经济绩效容易比较(周黎安, 2007 )。然而,从更长的
   历史角度看,毛泽东在 1956 年开始反思苏联模式的弊端,认为过度的
   中央集权严重束缚了地方的积极性,就已经在构思如何在一个更为分
   权的计划经济框架下实现更快的增长。 1958 年,为了实施钢铁和粮食
   产量的“大跃进”,毛泽东发动了围绕经济“大跃进”的“政治锦标赛”,
   “大跃进”的支持者和实践者得到大力表扬和高升,反对者和落后者受
   到严厉批评和惩罚(周飞舟, 2009 )。为了让“政治锦标赛”的激励效果
   更为明显, 1958 年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放权。由此看来,改革开
   放初期 犕 型结构的形成也许与 20 世纪 50 年代“大跃进”时期毛泽东
   试图最大化“政治锦标赛”的激励效果有密切关系。 39 在邓小平时代也
   是如此,先是简政放权和财政包干制的确立,然后是以经济增长为核心
   的地区经济和政治竞争,这也许不是历史的偶然。


   39. 当然,这需要另外撰文来严格论证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 3 4 ·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