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0 - 《社会》2014年第5期
P. 100

留守经历与新工人的工作流动


   有留守经历者相对同辈群体会有更大的流动性。虽然以往的研究曾经
   指出,父母外出将使农业劳作的负担落在老人和小孩肩上,而且由于老
   人身体不好,小孩尤其是家中的长女将承担更多 的家 务活( 犕狌狉 狆 犺 狔                        ,
   2002 ;叶敬忠等, 2006 )。不过,这些研究 并没 有提 供大 样本的 数 据。
   其次,研究显示,父母外出务工将带来更多的汇款和家计的改善( 犚狅狕犲犾犾犲 ,
                       ,
   犲狋犪犾. , 1999 ; 犕狌狉 狆 犺 狔 2002 ;李强, 2001 ),因此,留守儿童相比同辈
   群体的成长环境在总体上将更加优越。一方面,这将导致有留守经历
   者难以适应高强度和高重复性的简单劳动,另一方面,相对优越的家庭
   背景也降低了其通过认真工作来赚钱养家的压力。因此,父母努力打
   工带来的家计改善也可能对子女日后工作的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最
   后,留守经历会带来亲子关系的疏离和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并可
   能进一步导致其家庭责任感的降低(岳天明、原明明, 2008 ;唐有财、符
   平, 2011 ),从而加剧了有留守经历者在工作中无根漂泊的状态。父母
   外出打工既带来留守儿童务农经历的减少,家计和成长环境的改善,也
   导致其与父母关系的疏离,相比同辈群体,他们将更加缺乏吃苦耐劳的
   韧性和家庭责任感,并进一步影响其工作稳定性。 8 由此可提出:
       假设 1 :有留守经历的新工人相比其同辈群体,会表现出更高的工
   作流动性。
       如果说家庭责任感的降低对有留守经历者工作稳定性的影响是不
   分工种的,那么吃苦耐劳品质的丧失,则可能导致其从事高强度、简单

   8. 有观点指出,父母外出打工也可能对留守儿童产生一些积极影响,如:形成产业工人的价
   值观、有更好的教育投入、形成独立自主的性格。本文认为:( 1 )以往研究(梁宏, 2011 )显示,
   有留守经历的工人对工人身份确实有更强的认同,但对产业工人的认同只会增强其对工业公
   民权和城市公民权的诉求,从而与现存的农民工体制发生冲突( 犔犲犲 , 2007 );( 2 )心理学的研
   究显示了留守经历对儿童人格发育的负面影响,可参考:范兴华等, 2005 ;范方、桑标, 2005 ;李
   晓敏等, 2010 ;( 3 )确实有研究发现,父母的汇款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教育投入(胡枫、李善同,
   2005 ),但是,包括这篇文章在内的绝大多数文献都认为,父母在外打工本身带来孩童学习成
   绩的下降,外出汇款本身能否扭转这种趋势尚未可知。本文的数据对比表明,不管有无留守
   经历,新工人在受教育程度上差别并不大。父母汇款真正能有多少用在改善教育上非常值得
   怀疑。一些乡村小学教师告诉笔者,祖父母只知道管小孩吃饱吃好,并不关心他们的学习成
   绩和教育投入。同时,笔者也观察到,留守儿童有较多余钱支配但又缺乏成人管束,很容易借
   消费而进入到乡镇中心复杂的社会结构中。随父母汇款而来的消费很可能是留守儿童认识
   乡村小混混甚至产生越轨行为的重要中介。当然,这些观点只是基于笔者的田野调查,尚有
   待大样本实证数据的证实。

                                                           · 9 3 ·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