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9 - 《社会》2014年第5期
P. 99
社会· 2014 · 5
郭于华等, 2011 ;汪建华, 2011 ;汪建华、孟泉, 2013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课题组, 2013 )。代际生活经历的变化动摇了低人力成本发展模式和拆
分型再生产体制存在的重要基础,但是,这种变化与新生代工人普遍的
留守经历有何关联?留守经历是否进一步推动了上述生活经历的变
化,抑或从其他路径激化了工人与世界工厂的冲突?要探讨新生代工
人对农民工生产体制的挑战,还需回溯至其留守经历。留守现象作为
拆分型农民工体制的基本表征,倘若反过来对体制本身构成挑战,那么
对这类问题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农民工体制运作的系统
性矛盾,并为相关问题的解决寻找可能的切入点。
二、留守经历与工作流动:机制与假设
以往的研究已经充分探讨了新生代工人独特的成长环境引所发的
与世界工厂各个层面的紧张关系:劳动过程的不适应、发展期望难以实
现、工资收入与消费方式不匹配等。本文的核心关照点在于,新工人的
留守经历是否加剧了这种紧张关系。大规模的集体行动、个体的法律
维权、极端的自杀行动和比较常见的换工行为,都能反映新工人对世界
工厂的不满。不过,集体行动的发生牵涉多方面的因素,并不是简单的
基于对工作现状的不满;法律维权行动也只能是企业违法侵权下的产
物,并不能反映一般性的紧张关系;自杀行动可以直观地反映工人与工
厂体制之间的紧张,但是个体层面的大样本数据难以收集。以工人的
工作流动为切入点,并不存在数据收集的问题,而且在反映工人与世界
工厂的紧张关系方面也比较直观。虽然工人的工作流动也可能是主动
寻求更好发展前景的行为,不过在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下,工人很难有上
升的空间( 犚犲犻犮犺 , 犲狋犪犾. , 1973 )。在中国情境下对新工人工作流动的
相关研究也揭示了类似的结果,工人流动越频繁,越难以获得工作境遇
的改善(李强, 1999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课题组, 2013 )。当然,新工人工
作流动频率能否反映其在世界工厂的适应状况,本文还将展示其他方
面的证据。
本文认为,新工人打工之前的留守经历将可能从三个方面影响其
工作的稳定性:首先,父母外出打工意味着土地很有可能被转让或抛荒
( 犕狌狉 狆 犺 狔 2002 ;严海蓉, 2005 ),这将使留守儿童相比同辈群体有更少
,
的务农经历,务农经历的减少会降低其在世界工厂中的适应能力,因此
· 9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