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 - 《社会》2014年第4期
P. 34
农民工社会认同的决定因素研究:基于上海的实证分析
和雷开春( 2009 )则表示社会融合是一个综合而具有挑战性的概念;任
远和乔楠( 2010 )提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是一个逐步同化和减少排
斥的过程,是流动人口对城市的主观期望和城市的客观接纳相统一的
过程,是本地人口与外来移民发生相互交往和构建相互关系的过程。
具体来说,这种融合可以理解农民工在城市社会中自愿或被迫的“再社
会化”———个体舍弃过去接受的一套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重新学习社
会所要求的社会规范与行为方式的过程(张春龙、聂玉梅, 2001 ;王燕华、
张大勇, 2004 )———和文化融合(任远、邬民乐, 2006 )。农民工需要在生
活方式、社会交往和价值观念等方面与城市的逐步融合(张国胜, 2007 ;
郭星华、姜华, 2009 )。农民工进城后没有很好与当地社会融合并形成
地理和心理上隔离的现象称为农民工的“内卷化”,主要表现为农民工
在城市的城郊结合部、贫民区和棚户区大量聚集。针对社会融合的实
证研究把社会融合分为经济、社会、文化、行为、心理和身份等层次,但
就社会融合过程是否存在一个逻辑递进关系的问题则存在分歧(李培林、
田丰, 2012 )。国内学者对于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研究都认为融合是重
要的,是多维度和动态的,但对于融合的测量无法统一,对融合的后果
研究也不多,更多将其作为结果变量(周皓, 2012 )。
事实上,国外针对国际移民的研究由来已久,成果丰硕,其中涵化
( 犪犮犮狌犾狋狌狉犪狋犻狅狀 )被公认为重要的研究主题之一( 犅犲狉狉 狔1980 ; 犛犮犺狑犪狉狋狕 ,
,
犲狋犪犾. , 2010 ),指“由个体所组成的而具有不同文化的民族间发生持续
的直接接触,从而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形式发生变迁的现象”。但
除了贵永霞等( 犌狌犻 , 犲狋犪犾. , 2012 )的研究,很少有其他研究直接讨论国
家城市化过程中的城乡迁移者的涵化问题,这种忽略的前提是假定国
家内部之间的种族、民族、社会或文化之间的差别不大,尤其是对于西
方发达国家来说。但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中,历史遗留下来的制度约
束使乡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巨大差距,比如中国的
户籍制度( 犺狌犽狅狌 )、印度的种姓制度( 犮犪狊狋犲 )、俄罗斯的居住许可制度
( 狉狅 狆 犻狊犽犪 )。除此之外,社会阶层或等级的差别往往使城乡迁移者的
狆
本身存在着改变或被 改 变、定义 或 被定 义的 过程( 狊狋ü狀犲狉犪狀犱犎狅犾狋 ,
2007 )。中国二元社会的存在使城乡之间的差距巨大,当农民工进入城
市后,同样会存在某种程度的涵化问题,形成某种社会认同的参考对
象,也会形成身份的转变( 犛犮犺狑犪狉狋狕 , 犲狋犪犾. , 2006 )。因此,城乡迁移者
· 2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