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 - 《社会》2014年第4期
P. 35
社会· 2014 · 4
的城市文化的适应和身份的认同研究可以借鉴国际移民的涵化研究成
果,回答中国农民工的社会认同问题。
不同于现有大部分研究讨论社会融合(或社会融入)这样的大主
题,本研究将重点放在社会融合的一个重要方面———身份或社会认同
(张文宏、雷开春, 2009 ;崔岩, 2012 ),把外来人口是否认同自己为“本地
人”看做衡量其在居住地社会融入的重要标志。在当下的中国,农民工
作为一种区别于城市居民和农民的第三类社会类别,存在构建、固化以
及再生产的过程(陈映芳, 2005 )。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可能来自其所在
的工作环境(秦昕等, 2011 ),农民工如果能够在工作空间中获得更高的
社会地位认知,那么其城市认同感也会更高。崔岩( 2012 )则把外来人
口的本地居民身份认同问题作为社会融合的重要结果之一来衡量,发
现外来人口对个体社会身份的选择既受到既有制度和政策因素的影
响,也受到个体特征的作用。本文则是基于涵化视角,实证分析农民工
的乡村认同与城市认同选择的决定模型。本文在介绍了已有的涵化模
式以及产生的社会认同研究成果之后,提出中国农民工社会认同的决
定因素假设,并利用上海农民工的抽样调查数据检验相关假设,最后讨
论涵化研究在中国农民工群体内的扩展和公共政策启示。
一、涵化模式及身份认同
国际移民的涵化理论主要提出了两种模式:一元线性模式和二元
矩阵模式。在中国内部城乡移民者的情境下,前者认为农民工会完全
接受城市文化,并最终融入城市社会,形成城市认同,否则就会退回到
乡村认同( 犌狅狉犱狅狀 , 1964 ),后者则是依据文化态度不同而选择的模型
,
( 犅犲狉狉 狔1997 )。融合( 犻狀狋犲 犵 狉犪狋犻狅狀 )模式体现为农民工既接受城市文化
也保留乡村习俗;同化( 犪狊狊犻犿犻犾犪狋犻狅狀 )模式体现为完全接受城市文化,放
弃乡村习俗;分离( 狊犲 狆 犲狉犪狋犻狅狀 )指农民工仍然保留乡村习俗,而不愿意
接受城市文化;边缘化( 犿犪狉 犵 犻狀犪犾犻狕犪狋犻狅狀 )则指农民工处于两种文化都不
愿认同的状态,既不想遵循乡村习俗,也无法认同城市文化。部分学者
验证了二元涵化模式在农民工群体中的存在(袁晓娇等, 2010 ; 犌狌犻 , 犲狋犪犾. ,
2012 ),但四种模式的划分具有主观性,因为通过中间取值的方法必然
会产生四种模式,但更加精确的方法则发现,在给定的样本或人群中,
并不是所有的四种模式都会存在。即使是同一个模式(比如融合),也
· 2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