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 - 《社会》2014年第4期
P. 28
当代中国第二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情感与集体行动
思主义本以修正和补充马克思主义为出发点,却走向了告别马克思主
义的阶级分析的终点。后马克思主义的“多元认同说”批评传统马克思
主义的“经济主义”和“阶级还原论”,认为经济利益只是界定工人身份
认同的一个维度,性别、族群、宗教、文化等多种社会因素都参与到工人
认同的构建中。换言之,工人未必按照生产关系中的位置来认识自己
的处境 和 利 益,更 谈 不 上 阶 级 行 动 的 必 然 性 ( 犔犪犮犾犪狌犪狀犱 犕狅狌犳犳犲 ,
1985 )。这样一来,传统马克思主义沿着社会存在(生产关系/阶级结
构)—社会意识(阶级意识)—社会行动(阶级行动)方向的论述就被彻
底颠覆。认同政治研究转而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工人多元化主体性的
塑造上,强调“政治先于社会”,突出身份认同的“建构性”和“肆意性”,
工人的主体性沿着性别、族群、宗教和文化等各个散漫的方向发展,如
此一来,阶级分析的中心性事实上被否定,阶级分析与认同政治走向相
互对立(伍德, 2008 )。
对两代农民工的历史比较和考察,让我们洞悉阶级分析的复杂性,
也更凸显出认同政治研究在马克思阶级分析中的价值。卡兹尼尔森和
,
泽伯格( 犓犪狋狕狀犲犾狊狅狀犪狀犱犣狅犾犫犲狉 犵1986 )在对德、法、美等多个国家阶级
形成的历史进行比较研究之后,提出理解阶级形成的四个层面,即阶级
结构、社会经济组织、性情倾向和集体行动。他们指出,在不同社会的
特定历史时空下,阶级形成会呈现出各种复杂多变的样式,但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为阶级形成所提供的前提条件是最为基本的,它确定了一个
社会中的不同位置。简言之,它奠定了一个社会的阶级结构。阶级结
构连同社会经济组织构成了理解阶级形成的社会经济层面,它们两个
所确立的阶级地图,主要是个人在所有制关系网络中的客观位置,以及
他们的劳动、居住和生活方式,但是在这样的阶级地图中,尚无法找到
意识、文化和政治的位置。性情倾向和集体行动这两个层面恰恰弥补
了这一重要缺失。性情倾向是工人在劳动和生活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共
同感受和看法,它们涉及如何看待社会体制、如何理解公正、如何认识
造成工人现状的原因,以及是否可以改变的判断。卡兹尼尔森和泽伯
,
格( 犓犪狋狕狀犲犾狊狅狀犪狀犱犣狅犾犫犲狉 犵 1986 )特别提出集体行动层面是考虑到分
享共同性情倾向的工人未必会自动走向共同的集体行动。工人以运动
和组织的形式展开集体行动,对社会施加影响并改变自身的命运,是个
不断克服障碍的动员过程和成就。性情倾向与集体行动构成了理解阶
· 2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