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9 - 《社会》2014年第1期
P. 199

社会· 2014 · 1

   方长春、风笑天, 2005 ;王威海、顾源, 2012 );另一方面,具有家庭社会经
   济地位优势的父母(尤其是教育方面),拥有更多的文化资本/社会资
   本,其子女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因而也更大(仇立平、肖日葵, 2011 ;孙
   远太, 2010 ;赵延东、洪岩壁, 2012 )。但本文发现,在这两条路径之外,
   还存在第三条解释路径,即教育期望。与国外关于教育期望和教育获

   得研究 的 结 论 一 致 ( 犃狀犱狉犲狊 , 犲狋犪犾. , 2007 ; 犌狅 狔 犲狋狋犲 , 2008 ; 犌狅 狔 犲狋狋犲
   犪狀犱犡犻犲 , 1999 ; 犚犲 狔 狀狅犾犱狊犪狀犱犅狌狉 犵 犲 , 2008 ; 犣犺犪狀 , 2006 ; 犣犺犪狀犪狀犱
   犛犺犲狉狉犪犱犲狀 , 2011 ),本文也发现,大学教育期望对人们的大学教育获得
   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相比大学教育期望较低的人来说,大学教育期望
   较高的人最终获得大学教育的机会明显增加。这一机制具体可以表述
   为:在代际流动过程中,父辈的优势社会经济地位需要通过转化为子辈
   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才能更好地维系。因此,父辈在子女教育过
   程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父母对子女上大学的期望越强,尤其是有过
   高等教育经历的父母,还能够为子女提供丰富的有关大学生活和学习
   的信息,这种期望激励子女也产生了上大学的期望;同时,社会经济地
   位越高的父母,也能够为子女创造更多的支持条件。在大学教育期望
   的驱使下,为实现上大学的教育目标,个人在学习过程中会付出更多的
   努力,因而获得大学教育机会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最终实现代际传递。
   个人教育期望作为调节家庭背景对于教育获得的中间机制,一方面,说
   明个人教育期望可以作为家庭优势社会经济地位再生产的一种工具,
   实现代际优势地位的传递;另一方面,个人教育期望还受到其他诸多变
   量的影响,如除父母以外的重要他人、宏观社会制度、劳动力市场结构
   等,个人教育期望的产生具有自致性特征,是个人获得教育成功的重要
   动力机制。
       本文虽然关注到教育期望对人们最终教育获得的影响,但却忽视
   了另外一个问题,即教育期望作为社会心理变量,并不是一个稳定的变
   量。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会根据自己的学业成绩及家庭背景情况对
   未来是否接受大学教育作出调整,并 产生 新的教 育期 望( 犃狀犱狉犲狊 , 犲狋
  犪犾. , 2007 ; 犑犪犮狅犫犪狀犱犠犻犾犱犲狉 , 2010 )。由于数据的限制,本文只测量了
   人们少年时的大学期望,而这一期望完全有可能在中学阶段发生改变,
   而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相对少年时期来说,他们的期望应该更加准确
   和稳定。可以预期的是,如果采用多阶段教育期望的测量,对人们大学

    · 1 9 2 ·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