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8 - 《社会》2013年第5期
P. 128
互联网使用是否扩大非制度化政治参与
原因外,是否也有互联网的助推因素?日常性的网络使用频次是否影
响了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上网和上街或上访之间,是单纯的激化、扩
大、助燃,还是存在更为复杂的关系?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回答这些问题
在学科和政策两个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无论是直觉、观察,还
是近年来的理论研究,都已经隐约展现互联网的使用和非制度化政治
参与之间可能存在重要关联。不过,互联网的使用对这类行为是否存
在因果效应,在行动者的个体层面还缺乏有力的量化研究支持,尤其是
因果分析的支持。 5 第二,中国正处在深刻的快速社会转型期,在这个
过程中,既以“善治”为公共行政的目标,又需要以维系全局稳定为前
提。在互联网时代,如果不能厘清网络的使用对政治参与的因果效应,
就不能为执政者追求幸福善治和参政议政者追求公平公义提供认知框
架和改革依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通过计量模型分析,从社会学的角
度探讨互联网的日常使用和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之间的真实因果关系。
二、文献回溯:缺失的因果链
“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是中国学界近年来广泛使用的术语, 6 一般
指公民不通过现有的法律、政策或惯例规定和允许的渠道却试图对公
共行政进行干预。胡荣( 2008 )采用主成分法分析定义政治参与的制度
化程度,并分别把非制度化、低制度化和高制度化政治参与三个概念操
作化为“维权抗争”、“利益表达”和“人大选举参与”。实际上,在中文文
献中,制度化和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分野,和萨布斯蒂、阿克( 犛犪犫狌犮犲犱犲
犪狀犱犃狉犮犲 , 1991 )提出的“ 犠犻狋犺犻狀犛 狔 狊狋犲犿 ”和“ 犗狌狋狅犳犛 狔 狊狋犲犿 ”颇为接近。
在 国 外 文 献 中,目 前 相 应 的 提 法 则 是 “ 犐狀狊狋犻狋狌狋犻狅狀犪犾 ”和 “ 犖狅狀
犐狀狊狋犻狋狌狋犻狅狀犪犾 ”( 犓犪犪狊犲 , 1999 ; 犛犲 犵 犪犾犾 , 2005 )。
根据李培林( 2010 )的研究,中国当前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主要涉及
干群关系冲突、劳动关系冲突、企事业机构与社会的冲突和社会群体之
间的冲突四个方面。在国家治理结构的层面,胡荣( 2008 )提出,基层政
5. 近年来,关于“网络政治”或“线上政治”的研究在中国不断增加。陈潭、罗晓俊( 2011 )通过
对 1994-2010 年 犆犖犓犐 中文文献与主要论著的回溯,历时性地梳理了中国网络政治的研究
成果,检视学术历程、主要论题和发展趋势。但和本文所关注的“线下政治”一样,高质量的量
化分析还比较少。
6. 相关文献参见:樊宏法、张健( 2006 ),马宝雨、张秀丽( 2007 )和李慧勇( 2007 )。
· 1 2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