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7 - 《社会》2013年第3期
P. 107
社会· 2013 · 3
民族之间的差异;出生年代是一个类别变量( 1950-1959 年 =1 , 1960-
1969 年 =2 , 1970-1979 年 =3 , 1980-1988 年 =4 ,模型中 1950-1959 年为
参照组),它反映了影响初婚年龄的世代效应,同时也能部分控制因国
家婚姻政策改变(如 1973 年的晚婚晚育政策,以及 1980 年的《婚姻法》
对法定婚龄的调整)对进入初婚年龄所造成的影响。 3
四、分析结果
虽然本研究的核心是教育、职业与家庭的社会经济特征对初婚年
龄的影响,但对于其他影响因素也会报告并作相应讨论。
图 2 :城乡户籍居民的平均初婚年龄趋势
(一)描述统计分析
图 2 展示了城乡户籍居民在不同时期的平均初婚年龄趋势。 4 总体
而言,男性的平均初婚年龄要大于女性,城市户籍居民的平均初婚年龄
要大于农村户籍居民。 1967-2006 年,已婚男性和女性,无论户籍在
城市还是农村,平均初婚年龄都呈现了上升的趋势。平均初婚年龄的
趋势在不同时代也发生着变化, 20 世纪 60 年代末至 70 年代末,城乡
户籍居民的平均初婚年龄持续上升; 80 年代与 70 年代末相比,城乡户
籍居民平均初婚年龄呈下降趋势; 90 年代后,城乡户籍居民平均初婚
年龄总体趋势是在波动中上升。
3. 关于控制因婚姻政策改变对进入初婚年龄的影响,一个较为准确的做法是直接根据初婚
年龄来进行分段,但是由于我们研究的样本中有许多人在数据收集的年份( 2006 )从未结婚,
而这一部分人是无法根据初婚年份来归类的,因此我们使用同期群分类作为代理。
4. 由于 犆犌犛犛2006 的样本数量较小,平均初婚年龄的测量误差可能较大,但基本趋势与“五
普”是一致的。
· 1 0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