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8 - 《社会》2013年第2期
P. 248
“ 总体性”与社会学的历史视野
体历史环境中是不断变异的,王国维开创的这种新史学具有经典社会
学价值。这两个传统构成中国社会学与所有人文学科巨大张力的根
源,影响了民国时期的社会学研究。因此,社会学应与关于“民情”的史
学建立起关联,深具“经验性”和“历史感”地研究“当下”的“民情”。换
言之,“民情”构成社会学回归总体性社会科学的尝试的核心立足点。
应星在评论李猛与渠敬东的发言时指出,总体性社会科学与拓展
社会学的历史视野必须面对诸多困难,譬如:西方理论与中国现实之间
的关系,如何规避不拿西方来“套”中国,不拿西方概念来找中国对应
物;地方史与国家史的关系,只有在国家史的理解框架下,才可真正理
解社会,否则地方史就是枝节性的;“礼”和“俗”的关系,诚然,“俗”会对
我们有很大启发,但是对“礼”———中国基本的思想和制度———要有一
个基本的理解,否则不可能恰当地理解“俗”;对“经”应有一个很好的理
解,防止出现简单化的倾向,不能满足于只是以“经”来阐释历史,使历
史的复杂性仅仅成为经的注释。
对于社会学有没有能力进行“总体性”尝试,若有能力又需要奠定
怎样的总体性眼光的问题,应星认为,李猛的两篇文章《理性化及其传
统:对韦伯的中国观察》和《“社会”的构成:自然法与现代社会理论的基
础》回应了这个问题:第一,在现代与传统的关系方面,以往一般认为现
代是对传统的批判和扬弃,现在需要重新梳理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二,
社会学不能远离对政治的关怀,不能对社会背后的政治哲学理念弃之
不顾,不能只处理社区问题,还需重新看待国家和政治、社会和民情的
问题;第三,社会学往往强调研究机制,但进入历史视域后,会发现生活
理想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张力,因此,如果不关心最高状态之理想,而直
接进入机制研究,是存在风险的;第四,要警惕中国中心论和多元文化
论,以重新处理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重新面对中国文明对自然的体察。
五、简短的小结
在这次研讨会上,与会学者们围绕“扩展社会学的历史视野”这一
核心论题,要么对某一学术个案进行深度分析和引申,要么对某一历史
议题展开社会学的研究,要么基于其他学者的经验研究对社会学的历
史和命运作整体性的反思和展望。学者之间虽然在视角和立足点上并
不完全一致,但在如下问题上还是基本达成了一致:第一,引入历史视
· 2 4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