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 - 《社会》2013年第1期
P. 10

占有、经营与治理:乡镇企业的三重分析概念(上)


   的”制度标准的偏离状态。刘世定( 2006 )在评述产权研究时就曾指出,对
   中国这样一个“偏离状态”是常态的国家来说,所谓“非正式的”概念,容
   易暗示性地引导人们将在这种状态中起作用的因素看成干扰的或导致
   混乱的因素,而这类研究的结果通常告诉人们的是“不是什么”,而对于
   “是什么”的问题则难以提供比较充分的内容。最为关键的是,从“非正
   式的”因素出发的解释,既难以构成对标准的理论范式的挑战,也难以确
   立这些因素在现实社会构成中的合法基础。因此,有关中国企业组织变
   革的经验研究,还需重新回到分析概念的层次上做基础性的讨论。
       中国社会变革中的组织现象异常复杂,其间掺杂着各种制度的或
   习俗的、历史积淀的或外部移植的、国家的或地方共同体的(社会的)、
   私人的或公共的、强制的或同意的、结构的或网络的……诸如此类可从
   多个理论向度加以概括分析的因素。但这些不同层次的分析概念很容
   易缠绕在一起,从而使本来复杂的现象变得更加复杂。事实上,同经济
   学分析一样,社会学分析也需要建立一种清楚、明确的概念系统,在一
   级分析概念的统摄下,逐步确立二级乃至三级分析概念,形成一种可不
   断积累、延长和修正的解释链条(孙立平, 2007 )。
       这方面,有三个问题值得注意。首先,社会学研究非但不能规避其
   他学科(如法学和政治经济学等)之经典理论的概念和范畴,反而应当
   强调学科内的概念创新之前提在于深入挖掘这些经典理论在历史和经
   验上的意涵,从原初概念出发来确立逻辑清晰的解释链条。这是因为,
   无论建国 60 年还是改革开放 30 年来,中国社会都在经历着现代社会
   基本要素的形成、组合和演化的基础过程,即一种结构性的社会再造过
   程,对此过程的考察,无法脱离经典理论的宏大视野。其次,社会学研
   究不能仅从单一视角出发,将社会现象理解为孤立的和剩余的现象,而
   应从原初概念的解释链条出发,结合具体的历史和现实经验,逐步构建
   一种总体性的解释框架,即从现象与总体社会结构的关联出发形成结
   构分析的基本脉络。这是因为,社会转型中的任何表面看来微小的现
   象,都可牵一发而动全身,都可透视出结构变迁的效果,社会分析不能
   囿限于学科分支的逻辑。最后,结构分析不能停留在总体特征和类型
   的归纳层面,而应当深入探究造成结构变迁的每个动力机制。
       质言之,社会转型中的所有社会过程及其机制皆具有历史分析的
   意义,任何机制都孕育着进一步变迁的可能性,隐藏着其中的逻辑契

                                                            · 3 ·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