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 - 《党政研究》2025年第3期
P. 8

周期调节的有效结合。编制科学合理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路径。丰富和完
             善政策工具,确保在不同经济周期中都有相应的政策手段可用。定期评估政策效果,及时
             调整和优化政策组合。二要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
             策的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货
             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通过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定向支持小微企业、科
             技创新等重点领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防范汇率大幅波动对
             经济的冲击。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进一步减轻企业和个人的税收负担。实施积极的就
             业政策,促进就业稳定和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通过稳岗补贴、培训补贴等措施,帮助企
             业稳定就业岗位,扩大就业机会。通过加大对创业者的支持力度,提供创业培训、融资担
             保等服务,激发市场活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公共投资,
             拉动经济增长。加大对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关键领域的支持力度,提升产业链供
             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水平,
             增强居民消费信心。支持电子商务、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新型消费模式的发展,培育新
             的消费增长点。确保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互支持,避免政策冲突。引导资金投向重点
             产业和关键领域,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通过环保政策引导绿色消费,促进消费结构
             优化。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建立跨部门的政策协
             调机制,确保政策实施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三要建立健全宏观经济风险监测和预警体系,
             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风险。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宏观经济风险监测和预警
             体系。制定应对重大经济波动的应急预案,确保在危机情况下能够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积
             极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治理,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经
             济风险。进一步提高政策的灵活性。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吸引外资
             和促进企业投资。
                  (二)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积极培育与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是建设创
             新型国家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与美国、欧盟等科技强国相比,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占
             总研发投入的比例较低,基础研究的经费支持不够充足。尽管我国科研人员数量众多,但
             顶尖科学家和高水平科研团队相对较少,尤其是国际顶尖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因此,我们
             一要明确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战略目标,将其纳入国家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确保各项政策
             措施的协调一致。在关键领域和前沿方向进行系统布局,形成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结合
             的创新格局。二要增加基础研究投入。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提高基础
             研究在国家研发投入中的比例,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鼓励企业和社会资
             本投入基础研究,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三要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一批高水平的
             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科研中心,提供先进的科研设施和实验条件。支持高校和
             科研院所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提升科研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四要大力培养和引进顶尖人
             才。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提供优厚的薪酬待遇和科研条件,吸引国际顶尖科学家和
             科研团队来华工作。加强本土人才培养,提高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五要优化
             科研环境。改革科研管理体制,简化科研项目审批流程,提高科研效率。改革科研评价体
             系,注重长期贡献和原创性成果,减少对短期成果的过度依赖。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
             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促进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建立科技成果交易平台,促进科
             技成果的供需对接。六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深化与世界科技强国的科研合作,支持科
             研机构和企业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提升国际影响力。鼓励科研人员参加国
             际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促进国际科技合作。
                  (三)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赢得未来引领发展的主动权。提升产业链
                 6 ·  ·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