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0 - 《党政研究》2023年第6期
P. 120

探索作为社会属性的 “范畴”是如何通过人们认知的加工,逐渐内化成社会身份类别化
             的标尺,从而实现身份分类与自我归类。这是一个有关个人身份选择的过程,也是个体对
             社会环境、社会群体差异性不断互动调试的一个过程。本研究也从不同网络社群平台搜集
             关于青年就业群体 “自我范畴化”的数据来理解目标群体范畴心理表征的特点,总结网
             络空间青年就业群体对抗性话语、隐性抵抗的特征,从而指出青年网络空间话语也是丰富
             拓展新安全格局的重要方向。
                  (二)“社畜”“打工人”“躺平”:阶层跃迁受阻以及 “自我防卫”话语的构建
                  根据从三个网站搜集的文本数据来看,最早在网络社群青年用户中广泛使用的自我范
             畴化标签是 “社畜”。“社畜”概念的提出源自 20 世纪 90 年代日本企业底层上班族的自
             我范畴化,词源为 “会社”与 “家畜”两组词的结合,意为 “公司的牲畜”。然而,这一
             词汇在中国虚拟社群的流行主要源自 2019 年网络及软件行业的员工 (“程序猿”)对
             “ 996 工作制”的热议。 青年网民自我范畴化为 “社畜”不仅映射了超负荷的工作文化,
                                      〔 21〕
                            ①
             同时也体现了青年群体所具有的共识性和反思性,这是一种群体性的焦虑以及话语抗争的
                        〔 22〕
             行动实践。 “打工人”也是源自类似的行动逻辑,这个蕴含青年身份认同的标签是 2020
             年的网络热词,直接对应匹配青年上班族群体。与 “社畜”一样,青年就业群体 “打工
             人”自我范畴化的盛行实质上体现了对社会地位下沉的焦虑,并建构着一种裹挟着无奈与
             不甘的、自我挣扎的身份认同 。这两个网络热词的构建是近年来以 “丧文化”和 “佛
                                             〔 23〕
             系文化”为代表的 “颓废型”青年文化的延续,显露出青年就业群体对社会内卷化的
             “自我贬损”的心态与行动。有学者也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指出这是一种 “自我防卫”的体
             现,当自身欲望 (期待)无法被满足,与其产生内心的冲突不如以归因外部环境、自我
             保护的形式为自己开脱,并在虚拟网络空间里找到有相似工作和生活经验的人群,通过
             “自我范畴化”的标签来构建自我认同。
                                                       〔 24〕
                  相比 “社畜” “打工人”这种自我贬损的自我范畴化标签,青年就业群体关于 “躺
             平”的话语构建似乎更偏向行动实践。借由 “躺平”这一话语工具,青年网民不仅体现
             自我范畴化过程,同时开始表达自己的态度,并构建了完整的价值体系 。“躺平”最早
                                                                                        〔 25〕
             起源于 2010 年百度贴吧的 “躺平吧”,2018 年饭圈出现 “躺平任嘲”的网络热词,意指
             “不回应”“不抵抗”。随后,知乎用户 “纳米酱”于 2019 年发布 《关于躺平学的初步纲
             领和躺一大宣言》,并界定了 “躺平学”,发展出一套 “行动纲领”。其中,“宣言”产出
             的 “躺平第一定律”吸引了一众青年网民的附和,即个人努力会拉高系统的内卷强度,
             于是转而让 “自己”更 “丧”。2021 年 4 月,一名叫作 “好心的旅行家”的知乎用户发
             表了一篇题为 “躺平即是正义”的帖子,快速引起了网民的广泛关注和传播。该用户表
             示自己想追求自由的生活且不愿意受到工作的限制,并倡导低消费、慢节奏的生活方式。

             这种主动降低欲望的 “躺平”生活哲学,激发了青年就业群体在网络上的强烈反响。除
             此之外,还有在豆瓣先后出现的 “躺平”“躺平后起立互助联盟”等拥有高流量的网络群
             组。时值新冠疫情冲击以后社会经济经受重创、就业形式愈发严峻的阶段,青年就业群体
             便开始在虚拟网络平台用 “躺平”来表达对内卷工作文化以及严峻就业形势的 “不作为”
             “不反抗”“不努力”的生活态度 。
                                                〔 26〕
                  “躺平”的话语构建较先前 “社畜”“打工人”这类自我范畴化的标签多了行动与价
             值理念的内涵,是青年就业群体对收入差距、就业环境、阶层固化、相对剥夺感等社会议


                 ① 996工作制意为每天上午 9点上班,晚上 9点下班,每周工作 6天,映射了行业内鼓励或强制雇佣人员延长工作
                    时间的工作文化 (制度)。
                  1 ·  ·
                 1  8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