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9 - 《党政研究》2023年第6期
P. 119
二、青年就业群体的自我范畴化以及网络空间表达升级
通过 CiteSpace 软件对 “青年网络话语”主题的研究文献关键词的聚类分析、关键词
主题分析以及突变词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青年网络话语与国家意识形态、青年政治认同、
网络空间秩序、网络舆论风险治理紧密关联,并激励学界与实务界对新安全格局理论框架
深入理解与拓展。其中,“青年网络话语”主题研究文献的突变词尤其突出了 “青年就业
群体心态”与 “青年主动行动 (表达)”两个议题,于是,本研究特别关注青年就业群体
是如何通过网络空间去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以及对就业环境的情绪反馈。基于这一动机,
本研究有搜集来自知乎、豆瓣小组、B 站的相关社群网站的帖子、小组对话,以及相关主
题视频留言等文本作为分析数据。本文选择以上三个社群网站作为数据来源有充分合理的
原因。首先,知乎和豆瓣小组是可以实现用户交互留言而产生文本数据的社群网站,符合
研究设计的期待。其次,豆瓣网是国内青年亚文化传播的重要枢纽 ,在豆瓣创建于
〔 15〕
2020 年的 “躺平小组”以及后续发展成立的 “躺平后起立互助联盟”小组是新兴劳动群
体以及潜在就业群体讨论就业心态与行动的重要网络社区 。最后,虽然 B 站是以视频
〔 16〕
为主要素材资源的网站,但它是典型因为 “趣缘”发生连接并形成对话、经验共享、存
在圈层壁垒的网络社群,在青年群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B 站用户
〔 17〕
在此发布 “孔乙己文学”相关视频以后产生了一系列广泛的 “传播效应”,使得本研究不
能忽略其相关数据。
本研究最终在三个平台搜集近 5 万字左右的文本,主要涉及青年就业群体有关 “社
畜”“打工人”“躺平”“孔乙己文学”“怼官媒”以及 “整顿职场”等主题的讨论。通过
数据整理和分析,我们发现这些主题是青年就业群体在网络空间的自我范畴化的体现,是
他们身份认同、情绪表达、积极行动的佐证。同时,认为这些主题从时间序列上看存在情
绪表达内容、情绪强度以及所指对象的升级,有可能酝酿影响力更大的社会风险与网络话
语危机 (图 4)。
图 4 青年就业群体自我范畴化标签的动态变迁
(一)自我范畴化 ( Social categorisation)
自我范畴化是一个社会心理学理论,旨在描述将一群人视为一个群体的具体环境及其
后续效应 。这一概念通常与社会认同理论紧密联系,学界将社会身份认同建构的三个
〔 18〕
基本心理历程总结为社会自我范畴化、社会认同和社会比较 ,由此可见,自我范畴化
〔 19〕
成为理解身份建构的逻辑起点。除了被学界广泛运用于解读个人与群体身份认同,自我范
畴化还被广泛运用在社会影响力、群体凝聚力、群体分化及集体行动等研究中 ,旨在
〔 20〕
1 · ·
1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