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1 - 《党政研究》2023年第6期
P. 121

题的消极反抗。研究者认为,青年选择以迷茫、颓废、丧为核心的 “躺平”姿态,是在
             社会结构性约束下的自我选择。于是,工作对于 “躺平”的青年就业群体而言追求的是
             满足最低生存需求,而非个人价值的实现,这种 “厌世的悲观主义”实质是对个人价值
             的否定。 除了青年就业群体面对环境的应激选择,疫情后全球范围的社会经济下行以及
                      〔 27〕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应引起社会高度警觉。当前,大量年轻人面临就业困难、劳动权益
             保障不充分、薪资和非工资福利下跌、职业自我赋值和发展机遇受限等结构性矛盾,于是
             青年就业人群向死而生、活在当下的消极抵抗逐渐浮现,并有犬儒主义与价值虚无主义的
             价值倾向 。“躺平”相关的网络话语在初始阶段有明显的对抗性特质,但不可否认,其
                       〔 28〕
             对抗目标非常模糊。“躺平”话语在传播过程中,词义不断被篡改、被填充,以至于陷入
             “语义脱逸”结局。于是,“躺平”话语从 “亚文化群体玩世不恭的对抗性话语转向相对
             属性的社会症候性话语,再转变到流行的日常性话语” 。
                                                                      〔 29〕
                  “躺平”“社畜”和 “打工人”的自我范畴化具有的重要共同特征便是在表明自己工
             作和生活状态的同时进行自我贬损和自我调侃。这种自嘲式的自我归类是自我对现实生活
             的审视,也是自身情感的宣泄,具有对社会固化和自我价值失望的特征 。可见,这些
                                                                                          〔 30〕
             自我范畴化虽然以自嘲为表征,却也包含着对社会现实温和的指摘。相比较而言,接下来
             即将阐释的 “孔乙己文学”“怼官媒”“ 00 后整顿职场”等话语标签却在传播和表达的过
             程中表露出了直接的攻击性,将矛头和愤怒的情绪直接指向了社会和其他群体。
                  (三)“孔乙己文学”“怼官媒”等:严峻就业形势下的相对剥夺感与积极行动立场
                  2023 年 3 月 16 日,央视网发表文章 《正视 “孔乙己”背后的焦虑》评论 “孔乙己文
             学”现象,迎来舆论反扑。这篇备受争议的文章认为,孔乙己之所以陷入生活的困境,不
             是因为读过书,而是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不愿意靠劳动改变自身的处境。 此后,各类
                                                                                             〔 31〕
             网络平台对该文章展开了热议,认为以央视为代表的官方媒体将批评的矛头指向年轻人自
             身,却忽视了现如今就业形势严峻、内卷的就业文化等结构性的社会困境。由此,面对官
             媒的评论文章,一部分青年网友产生了尖锐的对立情绪,他们认为这些官媒作者和编辑在
             体制内,是占据了一定社会资源的既得利益者,脱离了社会和客观事实却一直空谈 “努
             力”和 “奋斗”的方法论,所以产出的言论才会不接地气无视现实矛盾。诸多官方媒体
             被网友汇编成素材在知乎、豆瓣小组以及 B 站展开衍生讨论。比如,人民日报的 “好好
             干,日子越来越甜”、央视网的 “靠力气赚钱心里才踏实,是无数平凡的生活信仰”、人
             民网的 “ 95 后夜市夫妻档,算起收入笑了”更是在 B 站等短视频平台上引发了新一轮
             “怼官媒”的内容再创作。本研究从社群网站搜取的文本数据就有这样的例证,有高点赞
             评论提到:“鲁迅写孔乙己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批判孔乙己本人,而是批判他背后反映出
             来的社会乱象,这也是鲁迅作品之所以深刻的原因。但官媒的点评似乎比普通网友还断章
             取义,社会问题避而不谈,锅全扣到个人头上” (网友留言编号 ZH087)。这些社群网站
             的青年用户们认为是不切实际、不贴近民生、不尊重真相的空洞说教,甚至质问他们是否
             真的了解底层民众的艰难。面对网络空间的 “怼官媒”风气,学者们认为,青年就业群
             体的积极主体性表达与行动实践呈现大众化、生活化、草根化的特质,这样的变化让社会
             经济时局有可能上升到意识形态领域上的斗争,使得消极思潮让青年就业群体的主动表达
             与行动发展成高压态势。
                                       〔 32〕
                  综上,从过去以自嘲调侃为主的情绪,到而今各网络平台有关 “孔乙己文学”“怼官
             媒”“ 00 后整顿职场”等一系列青年就业群体表达职场焦虑和负面情绪的行动实践,本文
             认为青年就业群体自我范畴化的表达发生了动态升级。当自我归类的群体间关系的现状被
             认为不合理、产生消极区分时,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可能会采用社会竞争的策略,与优势
                                                                                                      1 ·  ·
                                                                                                     1  9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