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 - 《党政研究》2023年第4期
P. 20

点,长期排斥市场经济,另一方面一再将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当作一般原理强加给探
             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其他国家。正是在实践的僵化与理论的教条化中,苏联模式的现代化
             理论与实践难以为继,最终导致了失败。
                  第二,苏联模式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现代化相结合,探索形成
             了具有普遍意义的 “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 的理论和实践。一方面,
                                                                               〔 24〕
             苏维埃政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障,是 “全国电气化”的前提。苏维埃是无产阶
             级专政的俄国形式,是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千百万群众参加的组织形式,形式上是俄国
             电气化计划的批准机构,实质上确立了俄国现代化中人民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全国
             电气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社会生产力标志,是苏维埃政权的基础。一是电气化代表当
             时最新技术水平,蕴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进生产力标准。列宁指出:“适应最新技术
             水平并能改造农业的大工业就是全国电气化。” 二是电气化旨在解放人民,改善生活,
                                                               〔 25〕
             奠定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列宁指出,在电气化这种现代最高技术的基础上组织工
             业生产,既能 “消除穷乡僻壤那种落后、愚昧、粗野、贫困、疾病丛生的状态” ,又能
                                                                                                 〔 26〕
             “使人类摆脱资本的桎梏” 。“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旨在把人
                                        〔 27〕
             民生活的改善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二者统一起来,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实现现代化赶
             超战略的统一,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通过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第三,苏联模式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囿于时代局限,具有高度集中的体制机制特
             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先后面临着俄国国内战争的爆发和大规模的外国武装干涉、法西斯
             主义的敌视威胁与绥靖政策的祸水东引。苏联领导人充满危机意识,斯大林指出:“或者
             是我们在最短期间解决这个任务并在我国把社会主义巩固起来;或者是我们……变成帝国
             主义列强的玩物。” 在此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成了首要的任务,全
                                 〔 28〕
             国电气化被降低为巩固国家政权的手段,不再与人民的利益深度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苏联模式以高速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化为现代化的建设目标,人民的生活改善十分有
             限;用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方式筹集现代化建设资金,以 “剪刀差”这种超额税来推进工
             业的发展,工业与农业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作为现代化
             建设保障,经济发展缺乏动力与活力。苏联模式仅着重于国家的现代化,忽视了人的现代
             化,将社会的民主化进程、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等置于视野之外,存在国家的现代化与
             人的现代化相悖的问题,逐步走向了僵化。
                  苏联模式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
             通过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首次现实探索,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发展中,既具有十分
             重要的历史地位,又有着体制机制的历史局限,应当辩证看待。这一形态,一方面在当时
             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通过赶超战略发展了重工
             业,奠定了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反法西斯
             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现代化的物质和人员保证,彰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优越性;另一方
             面,集中过多、管得过死,否定市场作用,在时代发展中陷入实践的僵化和指导思想的教
             条化,没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结合起来,反而将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
             苏联模式及其发展战略绝对化和凝固化,导致了苏联特权阶层和利益集团的形成,与社会
             主义现代化的价值旨归背道而驰,最终发生了苏联解体的历史悲剧。邓小平同志在评价苏
             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曾指出:“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 回顾列
                                                                                                 〔 29〕
             宁在新经济政策实行之初的论断 “在退却之后同农民群众汇合起来一道前进,虽然缓慢百
             倍,却能坚定地稳步前进” ,如今读来依然振聋发聩,其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 30〕
             必然要求是要高度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牢牢把握住 “人的现代化”的主题。

                  8 ·  ·
                 1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