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 - 《党政研究》2023年第4期
P. 19

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但是,帝国主义时代,“世界上再没有地盘可供自由夺取” ,
                                                                                                        〔 16〕
             俄国 “由于许多历史原因 (俄国比其他国家落后得多,战争带给它的困难特别大,沙皇
             制度腐朽透顶,1905 年的传统还充满活力)” ,因此在资本主义现代化上陷于毫无出路
                                                            〔 17〕
             的处境,必须 “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前提” 。俄国
                                                                                                  〔 18〕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首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道路。布尔什维
             克党领导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国家重重包围、普遍敌视的国际环境中,前无古人地在一个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并 “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 ,建设现代化,
                                                                                         〔 19〕
             探索通过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现实途径。
                  苏联模式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在党领导人民的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形成。这一长期的
             探索和实践,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苏联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僵化与改
             革等阶段,每一阶段在苏联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中都有着独特的贡献和局限。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是 1918 年至 1921 年为应付战争被迫采取的系列非常措施的总称,既有保卫苏维埃
             政权历史功绩的一面,又有直接过渡失败犯有错误的一面。新经济政策,是 1921 年 3 月
             俄共 (布)鉴于国内经济政治形势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所采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
             方案,一方面找到了 “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结合点”,另一方面也有和赶超战略不相适应的
             一面。苏联模式的形成与发展,首先是斯大林现代化思想在经济方面实践的展开,集中体
             现为高速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苏联的工业化,另一方面具有体制机
             制弊端。苏联模式的僵化与改革,是在改革已经成为苏共全党上下的一致共识之时,赫鲁
             晓夫拉开了序幕,勃列日涅夫尝试过改革,但都未触及根本问题,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变成
             了 “改旗易帜”,导致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历史悲剧,一方面终结了苏联模式,另一
             方面留下了经验教训。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从高速工业化到农业集体化,
             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到苏联模式的形成、发展、僵化、改革,苏联模式的现代化理论与
             实践探索是贯穿始终的主线,这一形态在适应时代中彰显出活力,历史上曾推动苏联国民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工业总产值在世界工业中所占比重从 1913 年的
             2. 6%上升到 1937 年的 13. 7%,由欧洲第四位、世界第五位,跃居到欧洲第一位、世界第
             二位。 社会主义苏联凭借这样的物质基础,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但是在背
                    〔 20〕
             离人民、背离实际中走向了解体,既有历史功绩,又有时代局限。
                  苏联模式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始于列宁生动活泼的探索,终于苏联模式的教条与僵
             化,是布尔什维克党领导苏联人民围绕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用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
             的主题开展长期探索和实践取得的重要成果。
                  第一,苏联模式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和遵循。苏联
             模式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化批判理论与实践一脉相承。从其基本
             理念上看,一是坚持了社会主义的价值,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而开展的不同于资
             本主义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列宁指出,被压迫群众能够完成各项事业是以苏维埃政
             权这一政治机构为前提的 ,全国电气化 “只有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使广大小农摆脱
                                        〔 21〕
             资本的奴役,走向社会主义” 。二是按照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论述探索现代化道路,冀求
                                            〔 22〕
             在保持党与群众真正联系的基础上,以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苏联模式的三大
             铁律来实现公正合理的物质积累与分配,即在国家这个 “控制中心”的科学计划下,全
             社会有组织、有纪律地运行,效率得以达到最大化,进而物质极大丰富,可以满足人的各
             方面需求。 但是,由于苏联模式本身的不完善,伴随着现代化实践的僵化,马克思列宁
                        〔 23〕
             主义被教条化,在理论研究中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现代化发展的实际;在实践探索中
             一方面不顾具体历史条件而固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和单一公有制的观

                                                                                                       7 ·  ·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