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 - 《党政研究》2022年第2期
P. 19
强调了广大农民阶层的存在,提出了具有俄国特点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革命对沙
皇制度的彻底胜利’,就是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 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将
〔 30〕
这一思想付诸实践:“‘工兵代表苏维埃’———这就是已由实际生活所实现的 ‘无产阶级
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
〔 31〕
列宁提出的 “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思想,是对马恩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的重大创新发展。对落后于西欧的俄国,以及还没有真正完成民主革命的国家如何推进社
会主义革命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从而开拓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新路,不仅有力推
动了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而且对中国这样的落后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实行无产
阶级专政具有重要的启迪。
四是创造性提出了坚持不断革命,把民主革命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孟什维克割
裂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关系,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所谓的 “万里长城”。列
宁科学阐明了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一方面,二者性质、任务、动力和目标等方面有所
不同,不能混淆;另一方面,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认为它们是一条革命链条上的
两个环节,即民主革命是第一步,社会主义革命是第二步,“我们必须尽快地走完第一步,
必须尽快地结束这一步,争得共和制,无情地粉碎反革命,打下走第二步的基础” 。列
〔 32〕
宁明确指出,即使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取得民主革命胜利,建立起工农民主专政,但这还
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要推进其向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发展,去取得俄国革命的彻底胜利:
“我们的口号无条件地承认不能直接越出纯粹民主革命范围的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但
是它同时又把当前的这个革命推向前进,努力使它具有一个最有利于无产阶级的形式,因
而也就是力求最大限度地利用民主革命,使无产阶级下一步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得以最顺
利地进行。”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权理论、武装起义的理论、工农联盟和工
〔 33〕
农民主专政的理论以及关于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为布尔什维克党的建设奠
定了策略基础,在俄国锻造了一个能够更好推动社会主义革命的无产阶级政党。
五是创造性地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党的指导思想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理论
基础。在同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的过程中,涉及基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列宁在与取
消派和召回派斗争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于 1908 年写成的 《唯物主义和
经验批判主义》一书就是其典型。在书中列宁指出他们所宣扬的经验批判主义是 19 世纪
末奥地利哲学家恩·马赫和德国哲学家理·阿芬那留斯所创立的一种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是进一步发展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深刻
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列宁还批判了那种把理论和实践割裂开来的观点,
阐明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观点,从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列
宁揭露了马赫哲学的超党派假象,明确指出了哲学的党性原则。列宁强调,“在经验批判
主义认识论的烦琐语句后面,不能不看到哲学上的党派斗争,这种斗争归根到底表现着现
代社会中敌对阶级的倾向和思想体系。最新的哲学像在 2000 年前一样,也是有党性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按实质来说,是两个斗争着的党派,而这种实质被冒牌学者的新名词
或愚蠢的无党性所掩盖” 。他还明确指出经验批判主义是在为宣扬盲目信从的信仰主义
〔 34〕
服务,是助其反对一般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从而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
理,也为布尔什维克党奠定了哲学基础。
列宁通过与孟什维克等各种机会主义的斗争,纯洁了党的组织,所提出和阐明的思想
原则、组织原则、策略原则以及哲学原理,使布尔什维克新型政党变得更加成熟。
(三)用创新的无产阶级革命学说武装全党,赢得十月革命的胜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一方面在理论上批判各种机会主义错误,推动马克思主
义的时代化、俄国化和大众化,提出了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时代、“一国首
先胜利”等新理论;另一方面在实践中直接助推二月民主革命,为发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奠定了重要基础。
针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国际和国内的形势,列宁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
7 ·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