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8 - 《党政研究》2022年第1期
P. 58
和消费过程中,得到的是快乐、幸福和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正是为了
顺应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上作为实践主体 “人”的需要,中国共产党自改革开放以来,
逐步构建、逐步完善起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整体性、
协调性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让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四
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中明确提出:“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
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 20〕
这一目标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正是马克思当年批判的资本主义文明发展中劳动
者与其劳动行为异化的反向运动,旨在实现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尊严。
简言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既不 “翻版”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中劳动者与自身劳
动行为相异化的行为模式,也不 “再版”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劳动者在劳动行为中过
度倾向于 “公而忘私”的 “忘我”境界,而是在国家、政府、市场、社会、个人的义利
问题上保持合理张力,以确证劳动者 “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存在,而非致使劳动者在劳
动中限于与自身劳动行为相异化。
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致力于实现人与人的类本质的同一而非异化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创于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文明交织的世界现代化浪潮中。相
对于崇尚或盛行 “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 “单向度的人”的其他类型的现代化
模式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旨在消除对人的 “类”本质或 “类特性”的剥夺现象,
远离马克思在 《手稿》中就批判过的人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现象,而努力实现在自由自
觉的劳动实践中的人自由全面发展和个性解放,即人与人的类本质的同一性。
马克思在 《手稿》中提出 “异化劳动”的第三个规定就是从人的类本质来看,人的
类本质与人相异化。基于对费尔巴哈抽象的 “人的类本质”观点的批判,马克思指出,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
的自觉的活动” 。资本主义现代化生产方式导致劳动者 “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
〔 21〕
同人相异化” ,结果就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现代化劳动中,人与人的 “类本质”相异
〔 22〕
化了。
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高度重视劳动者作为 “人”的自由自觉的 “类本质”,注重让
人民群众在自己的劳动中获得个性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
东就指出:“没有几万万人民的个性的解放和个性的发展……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 ,“被束缚的个性如不得解放,
〔 23〕
就没有民主主义,也没有社会主义”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以人民为
〔 24〕
中心的工作导向让人的主体性全面发挥,并得到了坚强有力的领导制度保障和社会制度保
障。2013 年 11 月,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到 “四个自信”问题时
指出:“这就要靠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
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
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 客观上,透过改革开放 40 多年所取
〔 25〕
得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 “两个奇迹”,可以自信地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在实现人与其 “类本质”相统一问题上,做到了目标和手段的辩证统一、合规律性与合
目的性的辩证统一。
质言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致力于以人的逻辑取代 “资本逻辑”进而远离
“异化”的道路上,充分彰显了实现人与人的 “类本质”相统一的价值取向。相对于资本
主义现代化和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显然在使人成为富有激
情和创造活力的 “自由的人”的道路上朝前迈进了一大步,并给世界上其他国家实现现
代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智慧。
6 ·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