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6 - 《党政研究》2022年第1期
P. 56
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是否存在异化问题的讨论,无论东欧学界还是我国哲学界
都曾有过热烈的讨论。东欧南斯拉夫实践派和波兰意识形态批判学派的学者,曾侧重于社
会主义国家中异化现象问题进行了不同层面的讨论。东欧南斯拉夫实践派弗兰尼茨基在异
化的积极性意义层面认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异化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积极现象。
他曾指出:“人只有把自己彻底分裂,把自己异化,才能在他迄今艰难的历史路程中实现
自己的进步。” 这正如黑格尔认为 “恶是历史发展动力的表现形式” 。针对斯大林模式
〔 8〕
〔 9〕
下把人当成手段,人只能执行既定的规定而不能有表达思想的自由等现象,南斯拉夫实践
派批判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意义就是要向那些否认个人、个性在历史上的作用的一切关
系宣战。” 可见,东欧学界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社会里的异化问题也是颇有见地的。
〔 10〕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学界基于对十年 “文革”、对计划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初期探索的反思,也曾一度掀起了一股关于人道主义、社会主义和异化问题的热烈讨论。
综观自近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学界对现代化进程中异化问题的讨论,我们认为,“不论是资
产阶级思想家还是无产阶级思想家,不论是左翼评论家还是右翼评论家,都承认人的异化
是我们所生活的时代的一个关键问题” 。放眼 “两个大局”,国际范围内现代化进程中
〔 11〕
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特别是 “后疫情时代”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安全、
气候等问题所引发的 “人类文明该去往何方”的反思,实质上就是对如何应对和消除现
代化进程中的异化问题的深层追问。
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出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劳动是 “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
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 。以
〔 12〕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的新型现代化道路,就是高扬人的主体
性,致力于实现人 “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的新型现代化道路。以马克思关于劳动异
化和人的异化理论的四个规定为分析视角,一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相较于资本主义现代
化和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明优势,这就不难理解了。
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致力于实现人及其劳动产品的同在而非异化
为中国人民谋福利一向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依靠劳动群众而发展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特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作为实践主体的劳动者
“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对劳动成果的享有,不仅得到人之为人的生理满足、心理满足
和精神满足,而且也享受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生态。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上,劳动者作为实践主体 “人”实现了与自身劳动产品的同在性,而非异化和远离。
马克思曾一针见血地批判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下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
在 《手稿》中提出 “异化劳动”的第一个规定就是从生产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和他的
劳动产品相异化。他指出: “工人在他的产品中的外化,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
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与他相异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
在,并成为同他对立的独立力量;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生命是作为敌对的和相异的东西同
他相对立。” “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
〔 13〕
产者的独立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 可见,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下,作为
〔 14〕
工人劳动者的劳动产品,本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应该是属于劳动者自己的,但却与工人
劳动者相脱离而变成其对立面。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自始至终彰显中国共产党所遵循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价值追求。中
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致力于打破私有制和剥削制度下劳动产品异化而带来的劳动群众
的生存异化现象。从为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后为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而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乃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
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懈地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奋斗,并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最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创立了全世界人口规模最大国家的现代化新道路。当
4 ·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