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5 - 《党政研究》2022年第1期
P. 55

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
             化。”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
                   〔 1〕
             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学界和政界对
                                                                                         〔 2〕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探索历程、内容、形式、路径、载体及其世界意义等问题给予了高
             度关注,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但是鲜有着眼于马克思主义人学向度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的深层次探讨。笔者认为,异化概念或范畴是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绕不开的分析视角。马克
             思在 《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 《手稿》)中提出的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理
             论,虽然还处于马克思思想剧烈转型时期,但是,这一理论及其分析视角对于正确理解中
             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参照和学理价值。

                  一、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是审视人类社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分析视角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客观而历史地考察,人
                                                                                 〔 3〕
             类社会历经远古时代的蒙昧、野蛮而后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世界历史进程,就是人通过人
             的劳动不断远离马克思理论视野中的异化而迈向现代化的过程。这一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始
             终伴随着人类对自身劳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样态是否存在异化、在何种程度上存在异化的理
             性反思。自近代以来,由于生产力和世界性普遍交往的高度发展,社会生产关系或曰财产
             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难免出现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的异化问题和现象。
             世界范围内的思想家们着眼于世界现代化和人类文明发展问题,对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异化
             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无论对资本主义工业化现代化,还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与现
             实,国际国内学界都有过以异化的视角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为我们审视中国式现代化新
             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宝贵的思想理论资源和重要的分析视角。
                  对于资本主义现代化和文明发展中异化问题的探讨,西方学界可谓硕果累累。早在
             19 世纪中期,青年马克思在 《手稿》中从四个方面提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
             度下劳动的异化和人的异化理论,这正是本文的立论支点,后续即将展开分析。尽管这一
             理论因为马克思正处于思想形成期而遭到学界不同的评价,但是,这一审视资本主义文明
             的思维视角,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学者们现代化和文明问题的人学思考。比如,西方马克思
             主义者中,匈牙利的卢卡奇在 《历史和阶级意识》中提出 “物化”概念。他指出:“在市
             场经济充分发展的地方,一个人的活动变得同他自己疏远开来,它变成一种商品,这种商
             品服从社会的自然法则的非人的客观性。” 卢卡奇不仅提出 “物化”概念,还提出了物化
                                                         〔 4〕
             意识和 “拜物教”等概念。事实上,卢卡奇的 “物化”与马克思所说的 “异化”都是批
             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存在的忽视人的主体性和工人劳动创造出自己的 “对立物”等异
             化现象。在卢卡奇之后,德国的埃里希·弗罗姆于 1941 年出版的代表作 《逃避自由》一
             书中,他对比性地探讨了中世纪以前、资本主义文明产生之后的人类性格和心理发展中的
             异化演进问题。他指出,在中世纪以前, “每一个人在社会次序中的地位是被固定死的。
             从社会地位看,一个人很少有机会可以从这一阶级转到另一阶级之中;从地理位置看,他
             也很少有机会可以从这一城市或国家迁移到另外别的什么地方去。……甚至人们常常不能
             穿他们所喜欢穿的衣服,不能吃他们喜欢吃的食物” ,而 “出于人在这一次序中的地位
                                                                    〔 5〕
             是确定的,所以他有了安全感和相属感” 。但是,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竞争性取代
                                                        〔 6〕
             封建枷锁及其封建生产方式中的合作之后, “一方面,人日益摆脱外在权威获得了独立;
             另一方面,人日益孤独,并滋生了个人无意义感和无权感” 。可见,弗罗姆的分析从人
                                                                            〔 7〕
             类性格和心理学角度探讨了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异化问题。另外,马尔库塞、霍克海
             默、阿多尔诺、列斐伏尔等新马克思主义者就如何超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与欺骗
             性,如何超越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破坏、对人的奴役的资本主义工业技术理性,以及如何
             使大众文化不至于蜕变成支持统治、维护现状与欺骗麻醉群众的 “社会水泥”等现代资
             本主义工业社会中出现的种种异化现象问题进行了批判性思考,提出了诸多具有启发性的
             理论观点。
                                                                                                       3 ·  ·
                                                                                                      5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