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0 - 《党政研究》2022年第1期
P. 50
趋势,并明确指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
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
此。” 人类历史由此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在整体化的世界历史时代,“任何一
〔 27〕
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 。积极开放、参与国际合作、融入世
〔 28〕
界潮流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对外开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审视国内和国际发展大势,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基
础上作出的科学研判和决策,是我们党顺应世界历史潮流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在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站在时代的高度清醒地认识到,不融入世界现代化浪潮,
不与世界经济接轨,“国家现代化建设没有希望” 。江泽民指出,要坚持 “引进来”和
〔 29〕
“走出去”相结合,强调 “实施 ‘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 。胡锦
〔 30〕
涛强调,“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党的十八大
〔 31〕
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顺应历史大势,实行对外开放的必然性和重要意义。他指出:“一
个国家能不能富强,一个民族能不能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能不能顺
应时代潮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 并且重申:“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
〔 32〕
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 过去 40 多年,“中国坚持打开国门搞
〔 33〕
建设,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开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
标识。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 。
〔 34〕
当前,全球化出现波折,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世界经济遭遇重挫,全
球需求市场萎缩,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冲击,国际局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格局,改革开
放以来逐步形成的从国内到国际的大循环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国对外开放面临新形
势。为此,党中央主动调整发展战略,作出了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
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新发展格
〔 35〕
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仍
〔 36〕
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 。
〔 37〕
三、在 “一球两制”“西强我弱”的两制格局中把握历史大势,在处理与资本主义既
长期共存又相互较量的复杂关系中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一)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必须破除 “两制”势不两立的认识误区
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从理论成为现实,开创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竞争和
共存的时代。与资本主义在共处中竞争、在冲突中合作,将是社会主义国家长期面对的客
观事实和基本态势。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过多地强调 “两制”对立的一面。在历史转折
时期,邓小平认识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两制”并存是历史发展的长期过程和趋势,
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为社会主义服务。1978 年 8 月 6 日,他在会见
阿拉伯利比亚代表团时说:“资本主义要消灭,这是一个很长期的斗争。各国的发展阶段
不同,消灭资本主义,建立共产主义,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 既然是一个很长的
〔 38〕
历史过程,那就要重视和资本主义的和平共处,重视对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学习借鉴。
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年来所走过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 “两制”共存时代对中国
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不懈探索之路。中国共产党是具有世界眼光并能够顺应时代大潮的政
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积极争取国际社会包括资本主义国家一切进步力量的
理解与支持,开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并为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
验。新中国成立后,面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相互对抗交织的局面,以及美国的
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我们党选择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在
8 ·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