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7 - 《党政研究》2022年第1期
P. 57
然,在这一现代化道路的艰难探索历程中,一度经历过追求 “一大二公三纯”的所有制
和分配制度,经历过 “公平”与 “效率”之间的艰难博弈。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新性实践中,党和政府通过正
确处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关系等探索,逐步健全和完善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在劳动者与其劳动果实之间的关系问
题,即产品分配和享有的问题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既超于资本主义现代化中 “资本逻
辑”支配下的不公平分配,又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中重国家集体而轻劳动者个体利
益的产品分配形式,从而建构和完善了确保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 而非 “任何利益集
〔 15〕
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 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40 多年改革
〔 16〕
开放伟大实践,广大人民群众在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
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基本民生方面不断得到保障和改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的:“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
的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
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 17〕
可见,社会主义的劳动者,特别是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生活与生存面貌,越来越体
现出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同在性而非异化特点。
简言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价值导向和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把握了基本方向,即确保劳动者的劳
动产品不是被 “剥夺”成为其 “对立面”,而是实现了人与劳动产品的一致性和同一性。
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致力于在劳动中彰显人的价值尊严而非异化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
因此其宗旨始终体现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马克思语)、“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
(列宁语)、“为人民服务”(毛泽东语)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后继者的价值理念。改
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把人民群众 “拥护不
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依据。因此,在
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建共享中,获得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和生态权益
等全方位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从而感受到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尊严,而非在自身劳
动行为中感受到异己的、异化的存在。
马克思在 《手稿》中提出 “异化劳动”的第二个规定就是从生产过程来看,劳动者
和他的劳动行为本身相异化。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下劳动者 “在自己的劳动
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
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显然,这样的劳动一旦开始,
〔 18〕
劳动者就与其自身劳动行为相分离了,劳动者已经不是他自己了。马克思认为,“人的根
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而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或劳动),文
〔 19〕
明社会里的劳动者应该在自由自觉的活动或劳动行为中感受到谋生的快乐,进而让劳动成
为人的第一需要。换言之,劳动者与其劳动过程和自身劳动行为应该是同在的,而非异己
地存在。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人民至上,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资本主义现
代化 “以物为中心”的发展道路,确立了 “以人民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把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价值目标,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劳动者
“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劳动者感受到 “主人翁”的姿态
而非被奴役的动物式生活样态。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创过程中,从邓小平到习近平各
代领导人,无不重视把社会主义劳动者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使社
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 “劳”的过程中获得 “德、智、体、美”全面的
素质提高和熏陶。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劳动者在其体力和智力的支出
5 ·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