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 《党政研究》2021年第6期
P. 16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始形成的两大逻辑支撑
长期以来,人们都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形式,强调市场经济只能与
私有财产制度相联系,认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从而否定市场经济在社会
主义制度下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选择了市场经济,对于这一传统观念
的突破,邓小平从两个角度解释了选择市场经济的合理性,引导了这一转变。
一方面,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经之路。作
为源自落后基础的 “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其建设模式当然可以有别于针对先进基础的
计划经济。“我国从 20 世纪 50 年代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
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换言之,在
〔 10〕
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采取市场经济体制,都为致力于在生产力水平上赶上一般资本主
义国家,为超越资本主义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既为手段,就不具有制度属性。人们已
〔 11〕
经清晰地看到,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机制势必带来两极分化;而社会主义者在选择市场经济
之初,同时强调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共同富裕目标,宣示将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价值
原则对之施加影响并予以改造。一定意义上,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
(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历三个发展环节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式发展社会主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民营经济快速崛起,人们不免产生疑惑:社会主义能否接受一个日
益发展的非公经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接
纳民营企业家入党,作出肯定回答。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着
手解决贫富分化、环境恶化的市场经济乱象。在此基础上,作为改革开放必然结果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随着实践探索的逐步深入,认知也渐全渐深,这体现在 “定向—定型—定
位”三个发展环节上 。
①
其一,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定向”问题。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我国经
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
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目的就是要使市场
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
〔 12〕
其二,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定型”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中共中
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
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
政府作用” ,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现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相互结合。
〔 13〕
其三,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定位”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 《中共中
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
问题的决定》明确表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属于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 14〕
从 1978 年起,经过 14 年的改革开放实践,1992 年 “定向”肯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在生产力方面的积极意义;在此基础上再经过 21 年国家对市场机制宏观调控,2013 年
“定型”肯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生产关系方面的推动作用;又历经 6 年的不断探索,
至 2019 年进一步肯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新型生产方式的历史 “定位”。
① “三定”提法是余金成近年来在多篇文章中使用的概括方式,本文首度对其内涵做了展开。
5 ·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