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3 - 《党政研究》2021年第2期
P. 53

组织建设方面,党始终将职域建党作为主要组织发展策略。这一策略在之后的革命、建设
             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得到延续,并且在中国共产党取得国家政权以后不断得以强化。

                  一、单位制与职域建党: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城市基层党建
                  按生产单位建党,也即职域建党,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基层组织模式。在党的城市工作
             中,按生产单位建立基层组织在中国共产党基层工作中具有更加显要的地位。从 1925 年
             起,党开始提出 “工厂、矿山”中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并在中共五大通过的 《组织问题
             议决案》中明确提出在生产单位中建设支部,要求 “应该尽力使党的基础建立在产业支
             部上面,并使所有大工厂铁路码头等都有我们的以支部为基础的组织” 。之后,在城市
                                                                                        〔 4〕
             的革命运动中,这一策略成为党的组织建设的基本策略。1939 年,刘少奇在 《论组织民
             众的几个基本原则》中提出:“在各种组织中,产业组织与职业组织,是组织民众最主要
             的方式。”
                       〔 5〕
                  对于这一组织方式,刘少奇在 《论党》一文中对此作了精辟总结:“党章规定:党的
             基础组织,按照生产单位、工作单位来组织,这是我们党的一个组织原则。这个原则,使
             我们党的组织基础放在社会组织的细胞中。”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一经验成为中国共产
                                                           〔 6〕
             党开展城市党的工作,构建城市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职域
             建党的主要形式是产业支部,但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产业支部的模式逐步扩展到所有的职
             业领域,从而进一步扩展和强化为职业支部的基层组织模式。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生产
                                                                              〔 7〕
             单位中建党,成为党的城市工作的首要任务。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在经济领域形成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
             体系,在社会领域形成了 “政社合一”的单位制结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与社会管
             理中的单位制相配合,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主要依照职域党建的策略推进,职域党建和职业
             支部构成了党在城市中的工作基础。路风指出,在高度单位化的社会中,单位组织不仅具
             有一般社会分工性质上的功能性组织的特征,而且由于与党的组织和国家行政组织密切结
             合,因而具有统治和整合社会政治统治功能的特征。 田毅鹏等指出,单位制塑造了 “国
                                                                    〔 8〕
             家———单位———个人”的纵向一体化社会联结模式,体现了将人民 “组织起来”的社会
             整合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单位构成了国家与个人之间的中间组织,国家通过单位将个人
             组织起来。
                        〔 9〕
                  单位制形成了高度组织化的社会体系,而这种高度组织化的社会体系,首先是通过职
             域建党的模式得以实现的。在 1951 年开始的整党工作中,中央提出 “在已经完成土地改
             革的新区农村和工厂、矿山、企业、机关和专科以上学校中,党的组织必须有领导、有计
             划地采取慎重的方针来发展党员;目前应该先着重在产业工人中吸收新党员和建立党的组
             织。”
                   〔 10〕
                  当社会的每一个单位都建有基层党组织后,党在城市中的主要工作任务就由职域建党
             转变为职域党建。所谓职域党建,即党的工作重心从建立党组织开始转移到如何保证党组
             织的领导地位,如何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作用等重要问题上。在单位体制下,通过职域党建
             加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的主要经验是 “党政合一”,不仅把党组织嵌入到职业单位中
             去,使党组织与职业单位同构;而且使党组织掌握基层单位的行政权力,借助职业组织中
             的科层制和管理权巩固党组织地位和政治作用。 1962 年通过的 《中国共产党国营工业企
                                                               〔 11〕
             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草案》规定,“国营工业企业中的党组织,必须实行集体领导和
             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在工业企业的生产行政上,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同
             时在 《中国共产党商业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中规定, “国营、公私合营商
             业、饮食业、服务业和功效合作社企业中的党委、总支部和支部,是党在国营、公私合营
             商业和供销合作社企业中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基本纽带,是党的战斗堡垒”。
                                                                                                       〔 12〕
                  那么,在职域党建的范畴中,党组织通过何种机制来发挥自身的政治功能呢?从社会
             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经验看,主要机制是四个方面。第一,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生产单位
                  2 ·  ·
                 5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