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 - 《党政研究》2020年第3期
P. 13

现旨在提高农民经济生产率的一系列办法。” 接着提出了一系列的办法,如调整农民使
                                                            〔 26〕
             用的土地,消除土地零星插花和狭长的现象;供给农民改良后的种子和化肥;改进农民的
             牲畜品种;由国营修理厂给农民修理农具,等等。值得指出的是,他说在苏俄 “小农经济
             还将长期存在”。这说明在他的思想上,苏俄短期不可能达到或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纲领
             中还提出:“在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初期,共产主义的产品生产和分配还未完全
             组织起来,因此消灭货币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居民中的资产阶级分子能够继续利
             用仍是私人财产的纸币来投机、发财和掠夺劳动者。俄共将依靠银行国有化,竭力实行一
             系列扩大非现金结算范围、为消灭货币作准备的办法,如必须把货币存入人民银行,实行
             使用收支手册,以支票及短期领物证代替货币,等等。” 虽然从这里不能得出列宁是否
                                                                        〔 27〕
             持立即消灭货币思想的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他认为苏俄尚处于 “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
             义过渡的初期”。所谓初期,即开始后不久的时期,以后还有很长的时间和很远的道路。
             显然,整体把握俄共 (布)纲领的内容,它认为苏俄尚处于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 “初
             期”,它采取的措施只是过渡的 “最初步骤”,由于小农经济还将 “长时存在”所以它短
             时间内难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既然如此,提出列宁和俄共 (布)希望采取 “简捷道路”
             实现社会主义社会是不符合实际的。
                  列宁主张继续推进工业企业国有化是党的工作适应战争形势的思想,不是立即实现社
             会主义社会的思想。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国有化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在社会
             主义社会,国家已经消亡,更无所谓国有化企业,但它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或途径。无
             产阶级在掌握政权以后,先通过国有化的手段 “剥夺剥夺者”,将资本主义私有制企业变
             为无产阶级国家所有的企业,然后进一步将其转变为全社会占有的企业。全社会占有生产
             资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占有方式。显然,将国有化和国有制看成社会主义社会
             的特征,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曾经提出银行国有化和大
             工业企业国有化的主张,十月革命后即开展了国有化的工作。到 1918 年春,苏俄已经完
             成了银行业、交通运输业和大工业企业国有化的任务。可是,在当时列宁的思想上,国有
             化只是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措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实现社会主义没有关系 。列宁甚至
                                                                                            〔 28〕
             说过:“实行土地国有化、把一切银行和资本家的辛迪加收归国有或至少由工人代表苏维
             埃立刻加以监督等等措施,决不是 ‘实施’社会主义。应当绝对坚持实现这些措施,并
             尽量用革命方法来实现。这些措施只是走向社会主义的步骤,在经济上完全可以实
             现。” 这里所谓国有化不是实施社会主义,指进行国有化不表示俄国马上进行社会主义
                   〔 29〕
             革命,它只是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 “步骤”。在经过了一个一个 “步骤”以后,俄国
             才有可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在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之后,苏俄才正式进入到社会主义社
             会。所谓 “国有化只是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措施”,意思是这样的:十月革命胜利时,列宁
             领导俄共 (布)和苏维埃政权计划对私营企业采取 “工人监督”的措施,即由企业内的
             工人组织对企业的生产和分配过程进行监督,对资本家的活动进行一定的制约,而不要求
             或者说反对剥夺资本家的财产,或者说反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国有制 (公有制)。可是
             有些资本家不接受 “工人监督”的措施,造成企业停工停产,以此反抗和破坏苏维埃政
             权的政策。在此背景下,列宁和俄共 (布)从有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的目的出发,决定
             对反抗和破坏苏维埃政权政策的资本主义企业进行国有化。而且到 1918 年 4 月,列宁在
             提出必须转变党和国家工作重心时说,必须暂时停止国有化,把 “工人监督”的工作提
             到首要地位 。可以这样看,在国内战争爆发前,列宁领导进行国有化,一方面对银行、
                          〔 30〕
             交通运输业和对国计民生意义十分重大的那些企业进行了国有化。他这样做是借鉴了资本
             主义国家的经验。因为在 19 世纪末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中,西方先进的资本主
                  2 ·  ·
                 1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