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 - 《党政研究》2020年第3期
P. 14
义国家都是这样做的。另一方面对那些反抗和破坏苏维埃政权政策的资本主义企业进行了
国有化,这样做是为了打击资本家的破坏活动和巩固苏维埃政权。上述两个方面的实践均
具有加强苏维埃国家对经济和生产的控制以及有序地组织经济建设的意义。当时列宁根本
的指导思想是这样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后,严峻的政治军事形势带来紧张的经济与生产
的形势。苏维埃政权必须加快生产和产生较多的战争物资和生活资料,满足国内战争的需
要。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加强苏维埃政权对经济和生产的领导力和控制力。显然做到这
一点的有效办法是加速推进国有化,由无产阶级国家直接领导企业和直接组织生产,即根
据国内战争的需要来组织生产。否则由私营企业主组织生产的话,只可能根据他们争得更
多利润的目的来安排生产。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俄共 (布)八大通过的党纲反映了加
速国有化的内容,并要求把这个工作进行到底。根据国内战争爆发以前列宁领导国有化其
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事实,根据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政权曾面临被颠覆危险的事
实,根据俄共 (布)八大通过的党纲整体意思是确认苏俄处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初级
阶段”、它的措施只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 “最初步骤”、它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向社
会主义社会过渡的任务的事实,可以确认它关于加速国有化的条文,目的在于使俄共
(布)和苏维埃政权能够直接领导和组织生产,从而促进生产、支持进行国内战争以及有
力地巩固苏维埃政权。
俄共 (布)党纲中关于取消贸易、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产品分配、把全体居民组
织到统一的消费公社网中的条文,不是列宁和俄共 (布)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措施,不
体现他们具有立即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在国内战争爆发以前,甚至在十月革命以
前,俄国即面临着饥荒的威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已经出现了
饥荒。1917 年 2 月,俄国城市的工人在 “给我们面包!面包!面包!”的口号下,发动二
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权的统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后,力图消除饥荒,于同年 3 月
25 日开始实行政府粮食垄断,不允许私人买卖粮食,以固定的价格收购和出售粮食,同
时大大提高工业品的价格 。可是饥荒的问题仍未解决。十月革命胜利和苏维埃政权建
〔 31〕
立后,饥荒对苏俄的威胁依然存在。列宁和苏维埃政权对此采取了相关的措施。如,1918
年 1 月,列宁起草关于消费公社的法令草案,提出:全国公民都必须参加当地的消费合作
社,每个消费合作社除采购和分配产品外,还要负责当地产品的销售;现有的消费合作社
一律国有化,并且必须接受当地的所有居民入社;由消费合作社设立若干供给委员会,由
有关的供给委员会出具证明才可以购买和运输消费品,否则将没收全部财产,并判处监禁
和强迫劳动 。该法令所体现的是在饥荒威胁的情况下有组织、有计划分配消费品的思
〔 32〕
想。同年 5 月,苏维埃政府颁布了粮食专卖法令,严禁粮食私人买卖。1919 年 1 月,苏维
埃政府颁布关于粮食征集制 (即余粮收集制)的法令,规定农民将自己以及家庭成员消
费必需粮食以外的粮食出售给国家,国家以固定价格向农民征购,凡拒绝向国家出售粮食
并隐藏粮食者,一经发现没收全部财产并逮捕法办。苏维埃政权将征集到的粮食一部分运
送战场前线,一部分运送消费合作社,由消费合作社分配给居民消费。1919 年 3 月,列
宁就搞好消费品的分配起草 “关于消费公社的提纲”,其中强调: “由于粮食状况困难,
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使国家免于饥饿和最大限度地节省人力物力。” 还提出如下要求:建
〔 33〕
立统一的粮食分配机构,要使资本主义制度下建立的消费合作社不被破坏和抛弃,使其成
为新的粮食分配机构的基础;由消费合作社支配和统一所有的店铺;有的消费者按地区编
入一个店铺,要强制编入,马上编入;统一以后的消费机关叫 “消费公社”。人们不难看
出,国内战争时期列宁关于有组织、有计划地分配消费品的思想,是战时条件下的产物,
是饥荒威胁背景下的产物。从列宁前后起草的关于消费公社的法令草案和关于消费公社的
3 ·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