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 - 《党政研究》2020年第2期
P. 7
利益,又有利于世界各国融洽相处。
一、自闭与外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年来的外交历史进程,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即改革开放前后
两个阶段。这是从一个时间向度上做出的划分,也是一个从中国政治自身发展的角度进行
①
的区分。以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划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进程,是当下人们习以为
常的历史阶段划分方式。但还可以有另一个划分方式,即中国在 1949 年前后,从一个局
部化世界的外交进入一个全球化时代的外交,并分别呈现出两个阶段的不同特点。这是一
个将改革开放前后历史统一起来审视后呈现出来的中国外交阶段性特征。
以 1978 年启动的 “改革开放”为时间节点定位中国外交进程的历史阶段,是因为从
这一年起,中国外交确实做出了重大调整。从内政的视角看,这一年中国的外交开始从对
外全面斗争的外交,转向大国之间理性交往的方向。从对外关系视角看,其后一年出现了
当代中国外交最重要的突破事件———中美打破了 30 年外交坚冰,在 1979 年正式建立外交
关系。从此中国外交政策从 “批判帝、修、反”的全面自我封闭与全面对抗做派,走向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改革开放,走向与 “帝、修、反”理性交往的外
②
交道路。从这个特定的角度讲,中华人民共和国真正进入国际社会的时间,前后大约 40
年时间。如果计算中间出现的波折时段,中国外交真正融入国际社会的时间就更短了。可
以说,以 “改革开放”划分中国闭关锁国与普遍交往的两个阶段,确实有其足以成立的
历史理由。
再相对细分一下,改革开放前差不多三十年时间,又可以再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相对
开放的时段,二是几乎不开放的阶段。文革以前和文革阶段可以说是两个阶段性特征比较
明显的时期。在文革时期,反对帝、修、反,也就是反对西方帝国主义、反对苏联及其盟
友的修正主义、反对世界上一切反动派,成为国家对外交往的绝对政治决断。尽管与 “第
三世界”一些国家有不少外交往来,但几乎与世界重要国家隔绝,将这种局面称之为闭关
锁国实不为过。除开这十年,中国外交可以被定位为一个向世界 “局部开放”的格局。
之所以谓之曰局部开放,是因为从 1945 年起,世界进入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
之间的 50 年冷战时期。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中国加入冷战阵营的处境即已避无
可避。毛泽东提出中国 “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这是向当时的二元世界之一———
〔 1〕
即资本主义世界和社会主义世界二元世界中的其中一部分的开放。
文革前的差不多二十年,成为改革开放前中国外交进程的另一阶段。在时间上的起讫
为 1949 年到 1968 年。1949 年是以建国为标志的,因此容易理解。为什么截止时间是
1968 年而不是 1966 年呢?这是因为,1966 年发布的 “ 5. 16 通知”虽然被认作是 “文革”
正式开始的标志,但 1966 年开始武斗,还处在相对克制的状态。1967 年在 “文攻武卫”
口号的刺激下,武斗达到高峰。 到 1968 年,内政运行困难,国家陷入自顾不暇的境地,
〔 2〕
就此完全无力深思熟虑地处理外交事务。在国家体制上,被文革动乱瘫痪掉的国家权力,
以 “革命委员会”的形式重建。在国际社会上,则乏善可陈,除了对抗美苏的惯有国际
① 以改革开放前后划分中国外交的两个阶段,并不是一种准确反映中国外交阶段性的划分方式。但因为改革开放
前后中国外交确实表现出显著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这样的划分便有其理据了。相关表述,可以参见朱炳元: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阶段的中国外交》,《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年第 8期。
② 1949 - 1978年的中国外交,除开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短暂的修好外,一直处在与世界主要国家对抗的
紧张状态。当中当然不排除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外交往来,但与世界主要国家的隔绝,当以中国自我封闭视之。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