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0 - 党政研究2019年第6期
P. 120
Perspectives on Economic Development)作为 “中等收入陷阱”概念的出处。笔者亲自查阅
这一报告,原文并没有出现 “ middle income trap”,报告本身是 18 篇文章的汇集。可见,
研究这一重要问题的出处与源头有了 “问题”,如何跨越?
正本清源,才能纲举目张。进一步查阅资料发现,这一概念的真正出处来自于世界银
行 2007 年发布的 《东亚复兴报告》 ( An East Asian Renaissance:Ideas For Economic
Growth)。但是,这一报告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只是探讨如何加快中等收入国家的发展。
直到 2015 年 8 月,世界银行发布 《中等收入陷阱十周年》( the Middle - Income Trap Turns
Ten),才对不同学者的定义做了概括总结,属于 “先研究后定义”范畴。
“中等收入陷阱”有理论性定义和经验性 /量化定义两种,其理论性定义的基本表述
是: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
期,既无法在人力成本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
争。
经验性 /量化定义认为中等收入国家是个动态性的概念,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评价标准。
例如,2006 年,世界银行的标准是,人均国民收入在 824 美元以下的国家属于低收入国
家;在 825 美元至 3254 美元之间的国家属于中低等收入国家;在 3255 美元至 10064 美元
之间的国家属于中高等收入国家;10065 美元以上则为高收入国家。截至 2017 年 7 月 1
日,世界银行按收入水平把国家划分为低收入国家、中低等收入、中高等收入和高收入国
家,对应的人均年收入区间分别为 1005 美元以下、1006 美元 - 3955 美元、3956 美元 -
12235 美元和 12236 美元以上。人均收入在 1. 2 万美元以下徘徊,却很难突破这个水平,
这是一些国家陷入 “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表现。
表 1 世界银行低、中低、中高、高收入标准
低收入 中低收入 中高收入 高收入
2006 年 824 美元以下 825 美元 - 3254 美元 3255 美元 - 10064 美元 10064 美元以上
2017 年 1005 美元以下 1006 美元 - 3955 美元 3956 美元 - 12235 美元 12236 美元以上
进入 21 世纪,中国是先提中等收入者,后提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阶层以及 “中
等收入陷阱”,并将 “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作为跨越 “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举
措,即以 “扩中”来 “跨阱”。
2002 年十六大报告指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十七大报告、
十八大报告分别提出, “要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使中等收入者占多数”,
将 “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2016 年 1 月 18
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指出,
“要扩大中等收入阶层,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可见,中等收入者、中等收入群体、
中等收入阶层等概念成为我国对处于社会中间阶层群体的官方称谓。
2014 年 11 月 10 日,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同工商咨询理事会代表对
话时说:“对中国而言, ‘中等收入陷阱’过是肯定要过去的,关键是什么时候迈过去、
迈过去以后如何更好向前发展。我们有信心在改革发展稳定之间以及稳增长、调结构、惠
民生、促改革之间找到平衡点,使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由此,超越 “中等收入陷阱”成
为中华民族实现 “强起来”必须要认真回应与努力解决的突出问题。
2016 年 10 月 21 日,国务院出台 《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
意见》,专门提出 “不断培养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逐步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2017 年,十九大将 “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纳入 “两步走”战略的具体内容,将
2 · ·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