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0 - 《社会》2024年第4期
P. 240
“农转非”人口政府照护责任认知的特征及其生成机制
统地解释其与迁入地原住民福利态度的差异。 本研究聚焦于民众福利
态度中政府责任认知的维度,通过对 CGSS 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基于和
城市原住民的比较,讨论了“农转非”人口政府照护责任认知的特征及
其生成机制。 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中国户籍制度、“农转非”现象和民众福利态度间关联紧密。 首先,
农业户籍生活经历一定程度上形塑了“农转非”人口的福利伦理内核,
相较于城市原住民, 其政府照护责任认知更低, 且这种差异在不同世
代、不同年龄段的“农转非”人口与城市原住民之间均长期而稳定的存
在。其次,“农转非”这一重要生命事件带来的客观红利在心理层面产生
积极的溢出效应,改变了“农转非”人口福利态度的外显偏好,既提升了
其自我效能感, 也使其对今后的个人阶层流动和社会发展产生更积极
的认识, 抑制其对政府承担照护责任的需求。 最后,“政策性农转非”
人口和“选择性农转非”人口的政府照护责任认知均低于城市原住民,
但“选择性农转非”人口的政府照护责任认知显著高于“政策性农转非”
人口。
本研究的边际贡献在于:第一,研究剖析了福利态度的双层结构,
区分了其“伦理内核”与“外显偏好”的不同层次;拓展了跨制度转移人
口福利态度的解释路径,分析了原制度空间生活经历和跨制度转移生
命事件如何影响民众的政府照护责任认知。 有助于更好地描述和解释
中国不同群体在福利态度上的差异,对福利态度的本土化探索与理论
阐释具有参考价值。
第二,研究接续且推进了对“农转非”人口的研究。 在既有研究讨论
的“农转非”人口与农业户籍人口、城市原住民在收入、工作机会、福利
保障等方面存在客观差别的基础上,呈现了“农转非”人口与城市原住
民在主观态度上的差异。 这也说明,讨论制度分割时,如单纯以户籍分
割预测民众态度和行为可能导致偏差, 需要关注生命历程中制度影响
的持续性,以提升研究描述、解释与预测的精准度。
第三,本研究为“农转非”人口态度的形成提供了机制性解释,有助
于丰富对民众福利态度何以形成与保持的深入探索。 此外,在政策意涵
层面,本研究表明,打破户籍分割的政策不能仅立足于现有二元制度结
构,相关政策实施需要适度关注户籍分割对民众观念影响的延续,通过
有效的政策设计,强化“农转非”人口对城市空间的心理融入,进一步促
·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