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2 - 《社会》2024年第4期
P. 242

“农转非”人口政府照护责任认知的特征及其生成机制

                众已有较成熟的福利观念, 与选举政治、“用脚投票” 等行动方式相结
                合,主动表达福利需求。





                                 城乡地域分割        城市制度分割        农转非实现
                                 形塑观念差异        造成群体分化        跨制度转移





                                 图 3:迁 移 人 口 的 福 利 获 得 与 福 利 态 度

                    综合既有研究和本研究呈现的结果 (见图 3), 当前中国社会保障
                体系建设还有待完善,农业户籍人口迁移到城市后,仍保持着较低的政
                府福利责任认知, 即使面对福利保障过程中制度或非制度性的区别对
                待,也较少采取维权行为,没有向政府表达强烈的利益诉求。 这实质上
                为政府相应福利保障的落实提供了缓冲空间, 在福利供给还需持续增
                加和优化的情况下,维系了中国政治社会的稳定。 因此,在群体间态度
                差异和态度生成机制复杂性较高、表达主动性也有待提升的情况下,福
                利态度可能尚不能作为“政策的肌肤”, 用以评估和保障政策合法性。
                政策制定者不应将迁移人口较低的政府福利责任认知作为政策合法性
                的外衣,而是需要积极把握这一缓冲期,完善福利保障,持续增进民生
                福祉。
                    人口迁移后福利态度的稳定延续也说明其包含着相对稳定的“伦
                理内核”,可能不随民众经济社会状况、所处空间发生变化而改变。当我
                们认识到福利态度具有外显偏好与伦理内核的双层结构, 意味着其与
                福利政策的联系将更为复杂。 政策设计者难以仅通过追踪福利态度的
                外显偏好来优化福利政策,而是需要更系统地把握其复杂内涵,使之与
                福利政策更深刻地关联。 福利态度领域的相关研究也需要进一步从对
                外显偏好的追踪深入到对伦理内核的阐释, 通过对中国民众福利伦理
                的深入理解,为促进福利政策的发展完善,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保障
                体系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 235·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