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4 - 《社会》2024年第4期
P. 154

现代道德秩序及其自然人性基础:沙夫茨伯里道德哲学的社会理论意涵



                现代道德秩序及其自然人性                                         社会
                                                                     2024·4
                                                                     CJS
                基础: 沙夫茨伯里道德哲学                                        第 44 卷

                的社会理论意涵



                向    维




                   摘   要: 17 世纪末 18 世纪初,沙夫茨伯里面临着现代个体产生之后如何安顿
                   个体性日益膨胀的现代人,弥缝个体与社会之间的断裂,重构一个自由而有德
                   性的总体秩序的问题。 这意味着他要在霍布斯之后发展一种竞争性的人性论,
                   并由此构筑一种新的道德哲学。 为此,沙夫茨伯里借助神圣秩序观念,为自由
                   而有德性的市民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可能性。 随后,沙夫茨伯里提出了一种以自
                   然情感为第一性的人性观,进而经验性地澄清了人性中自然而固有的那种“非
                   自爱的社会性”,为社会本身的自足性提供了有力辩护。最后,经由共同感和道
                   德感官的社会心理机制, 一种道德秩序的可能性便在普遍自然人性的基础上
                   得到了说明。在这一系列理论工作之外,沙夫茨伯里明确主张,一个充分自由、
                   宽和的公共领域,对于良好的道德秩序的真正实现是极为必要的。 沙夫茨伯里
                   的道德哲学为后来的苏格兰启蒙运动乃至整个英美社会理论确立了一种以
                  “社会”逻辑来安顿个体、构造秩序的理论基调,其思想对于我们这个时代仍具有
                   多方面价值。
                   关键词:沙夫茨伯里       道德哲学    道德秩序    人性论   自然情感    社会性


                   The Modern Moral Order and Its Basis of Human Nature:
                   Significance of Shaftesbury’s Moral Philosophy for Social Theory
                   XIANG Wei
                   Abstract:At the end of the 17th centur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18th century,
                * 作者: 向   维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Author:XIANG Wei,School of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Nanjing University)E鄄mail:xiangweisoc@163.com
                   本文曾在第九届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生论坛、 中国社会学会 2023 年学术年会青年博
                士论坛以及思想史俱乐部进行宣读报告,感谢与会师友的评议与意见,尤其感谢成伯清、王
                楠、张巍卓、康子兴、国曦今、杨勇、邱婕等师友及两位匿名审稿专家的重要意见。 同时感谢
                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对本文的慷慨资助。 文责自负。

                                                                          · 147·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