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6 - 《社会》2022年第2期
P. 246
父母的婚姻教育匹配与子女学业表现
参考文献(References)
布尔迪约、帕斯隆. 2002. 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M]. 邢克超,译. 北京:商
务印书馆.
费孝通. 1998. 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龚继红、钟涨宝. 2005. 农村家庭子女性别结构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影响———湖北省
随州市农村家庭的调查[J]. 青年研究(3):17-21.
黄超. 2018. 家长教养方式的阶层差异及其对子女非认知能力的影响[J]. 社会 38(6):216-240.
姜佳将、张帆. 2020. 半脱嵌的成长:家庭结构与青少年发展的性别差异———基于“母权
制病理学”假设的审视与反思[J]. 浙江学刊(4):142-153.
拉鲁,安妮特. 2010. 不平等的童年[M]. 张旭,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佳丽、胡咏梅. 2021.“望子成龙”何以实现? ———基于父母与子女教育期望异同的分
析[J]. 社会学研究(3):204-224.
李煜. 2008. 婚姻的教育匹配:50 年来的变迁[J]. 中国人口科学(3):73-79.
李忠路、邱泽奇. 2016. 家庭背景如何影响儿童学业成就? ———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社会
经济地位影响差异分析[J]. 社会学研究(4):121-144.
罗楚亮、刘晓霞. 2018. 教育扩张与教育的代际流动性[J]. 中国社会科学(2):121-140.
牛建林. 2017. 夫妻教育匹配对男性平等分担家务的影响[J]. 人口与经济(2):32-41.
孙志军、彭顺绪、王骏、原莹. 2016. 谁在学业竞赛中领先?———学业成绩的性别差异研
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38-51.
王进、陈晓思. 2013. 学校环境与学生成绩的性别差异:一个基于广州市七所初中的实
证研究[J]. 社会 33(5):159-180.
吴愈晓、黄超、黄苏雯. 2017. 家庭、学校与文化的双重再生产:文化资本效应的异质性
分析[J]. 社会发展研究(3):1-27.
吴愈晓、王鹏、杜思佳. 2018. 变迁中的中国家庭结构与青少年发展[J]. 中国社会科学
( 2):98-120.
张春泥. 2020. 中国家庭婚姻破裂对中国子女成就的长期影响[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 3):128-139.
周皓. 2013.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教育期望、亲子交流与儿童发展[J]. 青年研究(3):11-
26.
周世军、李清瑶、崔立志. 2018. 父母学历与子女教育———基于 CGSS 微观数据的实证考
察[J]. 教育与经济(3):46-53.
周怡. 2009. 布劳-邓肯模型之后:改造抑或挑战[J]. 社会学研究(6):206-225.
Abidin,Richard R. and Jack F. Brunner. 1995. “Development of a Parenting Alliance
Inventory.”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24 (1):31-40.
Beck,Audrey and Carlos González鄄Sancho. 2009. “Educational Assortative Mating and
Children’s School Readiness.” Center for Research on Child Wellbeing Working Paper
2009-05-FF.
Becker,Gary S. 1981. A Treatise on the Family.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ehrman,Jere R. 1997.“Chapter 4 Intrahousehold Distribution and the Family.”Handbook of
Population and Family Economics (1):125-187.
Behrman,Jere R. and Mark R. Rosenzweig. 2002. “Does Increasing Women’s Schooling
Raise the Schooling of the Next Generation? ”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2
(1):323-334.
Bianchi,Suzanne,Philip N. Cohen,Sara Raley,and Kei Nomaguchi. 2004. “Inequality in
·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