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9 - 《社会》2021年第5期
P. 79
社会·2021·5
是 0.132,p<0.01)。 考虑到是否居住在群体聚集的社区具有一定的选择
性,我们在模型 2 中控制了受访者的来源地身份认同,其结果仍然与模
型 1 的发现一致(系数是 0.121,p<0.01)。 因此,模型 1 和模型 2 的结果
支持假设3:居住在同乡聚集社区的移民比居住在非同乡聚集社区的移
民表现出更大的社会距离,也就是更不愿意与本地人交往。
考虑到城乡差异,我们在表 3 模型 2 的基础上,对居住在农村社区
和城市社区的样本分别构建多层线性模型, 分析居住隔离与社会距离
之间的关系是否在两种居住情形下有差异。 模型 3 农村社区样本的结
果显示,同乡聚集社区的系数在 0.05 统计水平下不具有显著性,也就
是说, 居住在同乡聚集的农村社区的移民并没有比居住在非同乡聚集
农村社区的移民显示出更大的社会距离。 模型 4 城市社区样本的结果
显示, 同乡聚集社区的系数在 0.01 统计水平下具有显著性 (系数为
0.199),也就是说,居住在同乡聚集的城市社区的移民比居住在非同乡
聚集城市社区的移民显示出更大的社会距离, 前者更不愿意与本地人
交往。
为了进一步说明同乡聚集所形成的与本地居民的隔离是社会距离
的解释因素, 我们有必要对同乡隔离的社区进一步细分为隔离的同乡
社区和非隔离的同乡社区。 其中,隔离的同乡社区指的是同乡高值聚类
(热点)且本地居民低值聚类(冷点)的社区,非隔离的同乡社区指的是
只有同乡高值聚类(热点)的社区,参照组为非同乡聚集社区。我们重复
表 3 的模型 2 到模型 4,多层线性回归模型的结果见表 4。 表 4 模型1 是
全样本的结果,非隔离的同乡聚集社区的系数在 0.05 的统计水平下不
具有显著性,而隔离的同乡聚集社区的系数(0.141)为正且在 0.01 统计
水平下具有显著性。 模型 1 的结果表明,相对于居住在非同乡聚集社区
的移民, 居住在非隔离的同乡聚集社区的移民并没有表现出更大的社
会距离,居住在隔离的同乡聚集社区的移民则表现出更大的社会距离。
同乡的居住聚集本身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扩大与本地居民的区隔。 相对
于参照组中居住在非同乡社区的移民, 居住在非隔离的同乡聚集社区
的移民并没有更不愿意与本地居民交往, 居住在隔离的同乡聚集社区
的移民则更不愿意与本地居民交往。 这表明,虽然同乡的空间聚集意味
着移民所感知的与本地居民之间的社会距离更大, 但也取决于聚集社
区内的本地户籍居民分布。
·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