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1 - 《社会》2021年第5期
P. 81
社会·2021·5
区的移民,居住在非隔离的同乡社区的移民没有显著差异,而居住在隔
离的同乡社区的移民更不愿意与本地居民交往。
五、结论和讨论
利用上海市的实用人口数据, 本文首先使用空间分析工具来测量
以来源省份为单位的外来人口在全市居住社区的空间聚集,并基于“上
海都市社区调查”的微观数据,研究群体的居住聚集与个体所感知的社
会距离之间的关系。 通过以群体的高值聚集来衡量的外来人口的居住
隔离,本文发现,移民群体的集中程度与他们的群体身份认同相关,居
住在聚集社区的移民比居住在其他社区的移民具有更高的地域身份认
同,而这种聚集也扩大了他们与本地人之间的社会距离。
作为对“文化适应理论”的回应,我们认为,由于群体的聚集导致的
居住隔离, 使得他们得以保留原有的生活习惯并使用方言进行日常交
流,凸显了他们与迁入地其他群体的界线。 作为对“接触理论”的回应,
我们认为,由于群体的聚集导致的居住隔离,使得他们缺乏与原住民的
社会联系而保留了移民群体的相对自我封闭状态, 移民与本地居民之
间的群体界线则因为群体内成员的空间集中而得到加强和变得突出。
换言之,同乡聚集社区往往也是本地居民低聚集的社区,缺乏与本地居
民的互动可能使得移民不愿意与本地居民交往。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有三个方面。 第一,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群
聚效应方面的研究。 以往关于族群的聚集研究往往侧重于研究在居住
和经济部分的聚集如何影响他们的经济回报, 从而忽略了这种聚集如
何影响他们与本地主流社会的互动。 本研究作为已有研究的延伸,探索
了移民群体的空间聚集是如何影响他们与本地居民社会互动的。 本研
究采用社区为单位测量群体的居住聚集, 克服了以往对居住环境如何
影响个体的研究中采用较大的地理边界的缺陷。 由于经济状况、社会偏
好和社会政策的效应,移民或少数族群倾向于集中在城市的特定地区,
而不是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城市空间。 本文的测量方法能更好地捕捉到
居住社区的社会环境与个体之间的互动, 也能反映城市地区内部的空
间差异。
第二, 我们的研究在西方文献关于国际移民中种族隔离与族群关
系的基础上进行扩展, 在国内跨省迁移的情境下研究同乡聚居与移民
· 74 ·